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监测快报情报产品详情

《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监测快报》2021年第2期  (2021-3-17 闫亚飞)       全选  导出

1 星间激光干涉测量技术 2021-01-23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重力测量、深空探测等空间任务需求,对超远距离、超高精度星间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提出了极具挑战性的技术要求。在典型的空间引力波探测中,要求在百万千米(109m)距离上达到皮米(10-12m)量级的激光干涉测量精度。本文根据空间任务中对星间激光干涉测量的需求,介绍了星间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的总体构成,并讨论了测量系统中的各项关键技术:空间应用型激光器技术、超稳光学平台、稳频技术、精密相位测量与超低功率弱光锁相技术、星间激光快速捕获、跟踪与超精密光束指向测控技术等,以及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星间激光干涉测量技术能力的提高,将能够满足更广泛的空间任务需求并大幅推进空间任务的进一步发展。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28

2 从引力波到伽马暴探测——记在GECAM卫星发射之时 2021-01-09

编者按:2020年12月10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遥九固体运载火箭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6

3 “孪生兄妹”上天 捕捉引力波之光 2021-01-09

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 Monitor,简称GECAM)发射升空,两颗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次发射全天监测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卫星。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2

4 202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解宇宙最暗处的秘密 2020-12-28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黑洞研究领域,其中一半授予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他在黑洞形成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另一半则联合授予莱因哈德·根泽尔(Reinhard Genzel)和安德里亚·格兹(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银河系中心超大致密物体质量测量方面的研究。文章介绍黑洞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三位学者的贡献以及现代黑洞天体物理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和展望。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1

5 中国科学院启动“太极二号”双星计划探测空间引力波 2020-12-24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表示,中国科学院正在启动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二步"太极二号"双星计划。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于2019年8月成功发射。吴岳良9月18日在福州开幕的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说:"‘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技术验证结果全面高于设计指标,‘太极一号’迈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基性的第一步,其实验结果验证了‘太极计划’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和方案的可行性。"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1

6 深度学习在引力波探测中的应用综述 2020-12-20

引力波探测是现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事件。随着引力波探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匹配滤波方法逐渐不符合现代引力波探测的要求,因此寻找新的探测方法势在必行。本文回顾了引力波探测的主要研究成果,分析了深度学习方法在引力波探测中的应用潜力。在引力波信号检测方法中,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的深度滤波方法获得了不低于匹配滤波的识别正确率和大幅提升的处理速度。在进行引力探测数据分析、对信号中的噪声进行识别与分类时,深度学习方法也有着优秀的表现。最后,介绍了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引力波识别的具体流程。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0

7 我国成功发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空间科学卫星 2020-12-15

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遥九固体运载火箭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 Monitor,简称GECAM)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GECAM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部署,2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的星座布局,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此外,GECAM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日地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发射的首颗科学卫星,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将GECAM卫星命名为“怀柔一号”。为利于科学传播,GECAM昵称为“极目”,两颗卫星“小极”和“小目”分布于地球两侧,形成两“极”之势,犹如二“目”,将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剧烈爆发现象进行观测,快速下传并发布观测警报,引导国内外科学家利用各类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GECAM工程任务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研制,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任务科学目标提出单位并负责卫星有效载荷、科学应用系统研制建设,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科学数据的地面接收。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   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此次任务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第11次飞行任务。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一期部署发射了“悟空”“墨子”“慧眼”“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标志性成果,先后多次入选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9年8月31日,专项二期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迈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基性的第一步。除“太极一号”和GECAM卫星外,专项二期还部署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爱因斯坦探针(EP)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将在未来3至4年内陆续发射,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3

8 四所高校天琴联盟团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推进天琴计划区域协作和协同创新 2020-12-09

12月4日,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中山大学天琴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智能卫星中心、扬州大学引力与宇宙学研究中心在扬州大学举行天琴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引力中心主任周泽兵教授、邵成刚教授、办公室主任刘跃龙出席仪式。 “天琴计划”是罗俊院士于201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提出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山大学牵头、国内外多方力量参与的一项国际重大科技计划。天琴计划提出0123战略路线图,目前已经顺利完成战略规划的0和1阶段,正在推进2阶段。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展引力波探测研究,在高精度惯性基准等领域已有20余年的技术积累。 本次四所跨省高校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进一步加强天琴计划的区域联合、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天琴计划”在物理学、天文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继续开展深入合作。 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扬州大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负责同志出席本次会议。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2

9 “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完成中国迈出空间引力波探测第一步 2020-12-07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9月2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卫星在轨测试正在按计划有序开展,卫星状态正常,各项测试结果正常,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作为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该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太极一号"。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19

10 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及“太极1号”在轨测试 2020-12-04

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将打开中低频段(0.1 mHz~1 Hz)的引力波观测窗口,为人类研究宇宙起源与演化、黑洞起源与演化、引力本质、暗能量和暗物质等提供全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于空间引力波探测涉及一系列关键技术,太极计划提出了"单星""双星"和"三星"3步走的发展路线图。目前"单星"计划——"太极1号"发射成功,并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在轨测试。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科学价值、国内外背景和关键技术分解,重点对太极计划及其3步走发展规划进行分析,并提出后续工作的一些设想和发展建议。 查看详细>>

编译者:赵梦园 点击量:41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