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Energy 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 Advanced energy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动态资讯共计 10,815 条信息

      全选  导出

1 中科院举行碳排放权新闻发布会 2024-05-30

中国日报网获悉:中国科学院5月29日发布的报告显示,1990年至2019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型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型碳排放。 《消费型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显示,通过比较消费型与生产型碳排放的差异,仅2019年,主要发达国家就通过国际贸易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了14.7亿吨碳排放。但主要发展中国家同年承担了33.9亿吨隐含碳排放量。 报告称,受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因素影响,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强度下降83.3%,这意味着中国向世界提供了更多绿色低碳产品。 查看详细>>

来源:能源界 点击量:2

2 中石油经研院《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在迪拜发布 全球化石能源占比首次跌破80% 2024-05-30

迪拜5月27日电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简称《行业报告》)27日在迪拜发布。报告提出,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迅速增长,全球化石能源占比首次跌破80%。中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中国成品油消费达峰时点最早可能提前至2024年。发布会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石油中东公司协办。中国石油中东公司总经理陈欣荣致辞表示,《行业报告》选择在迪拜进行首次海外发布,对加强能源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行业报告》副主编吴谋远介绍报告主要内容。报告认为,2023年全球能源安全水平有所改善,全球能源价格总体回落,能源转型在博弈中加速,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首次跌破80%。报告分析,今年油气市场需求更趋集中,价格高位波动回落。报告认为,绿色低碳正主导能源行业转型,能源转型呈现“四化”特征: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综合化、终端用能再电气化,将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合作机遇。转型过渡期内,如果不先“立”(清洁能源)后“破”(传统能源),将导致能源供应不稳定和化石能源投资不足,能源系统韧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大石油公司重新强化上游业务,油气资产并购持续升温,同业并购与跨界并购或将成为新趋势。报告认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中国国内能源供应总量约48.94亿吨标煤,能源自给率升到85.6%,较2016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支撑油气需求增长。预计2024年中国石油需求将将达到7.64亿吨。天然气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能源。报告指出,2023年,非化石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上升到17.7%。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14.5亿千瓦,在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中占比首次超过50%。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31.6%。报告指出,随着终端能源领域电气化替代加速,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重持续上升,中国的成品油需求达峰时点最早可能提至2024年。报告指出,独具特色的石油能源公司转型模式正在形成,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开创众多新模式。2023年中国石油企业加快推动油气行业绿色转型,正在实现“油田变地热田”“油田变绿电田”“油田变绿氢田”“油田变储碳田”。发布会上,报告主创团队还就与会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交流探讨。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china5e 点击量:3

3 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运抵作业海域 2024-05-30

北京5月29日电中国海油29日宣布,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抵达流花油田海域,为中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年内投产奠定基础。“海葵一号”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近3.7万吨,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高度接近30层楼。其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这个大块头于5月12日搭乘亚洲最大半潜运输船“新光华”号从山东青岛启运,拖航过程中先后穿越黄海、东海和台湾海峡,累计航程超1300海里。据悉,“海葵一号”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其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共同服役于中国首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在国内首创“超300米深水导管架+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开发新模式,为中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选择。(完)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china5e 点击量:4

4 车企角逐全固态电池技术 产业化提速 2024-05-30

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固态电池成为各大电池企业、整车企业、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提速的消息纷至沓来。 5月24日,上汽集团正式宣布,将于2026年量产全固态电池。4月12日,广汽集团发布全固态电池走过试验阶段、将于2026年量产装车的消息。国外方面,日本丰田、日产、本田分别计划于2027年、2028年和2030年开始向市场投放搭载全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供应商企业韩国三星SDI、SK On、LG新能源也纷纷发布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计划。 据国盛证券预测,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为17.3吉瓦时,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有望超200吉瓦时,2025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5.8%。 电池供应商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表示,全固态电池领域已形成一个新的竞争局面,“谁能够真正率先量产,谁就会占据新的主导权。” 全固态电池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性能优势,理论上能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目前在安全性、续航里程、电池成本等三方面的痛点。 首先是安全性。现阶段,电动汽车主要使用液态锂电池。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告诉中新社记者,液态锂电池使用的电解液是可燃的,在发生短路或受到穿刺等情况时,电池有起火的风险。而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来传导锂离子,不含易燃易爆的成分,从根源上消除了安全隐患。 其次是能量密度,电池的能量密度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李峥解释说:“由于固态电池更加稳定安全,使用的温度区间大幅拓宽,在电池材料体系稳定可靠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更高容量的正负极材料,在更轻更小的电池系统中储存更多的电量。” 早在2020年,中国工信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编写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中就提到,到2030年和2035年,高端能量型动力蓄电池质量能量密度分别要达到每千克400瓦时和每千克500瓦时。由于现有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难以突破每千克300瓦时,因此发展固态电池成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方向。 此外,固态电池也有望大幅降低电池成本。目前在一辆电动汽车中,电池系统的成本约占40%,而正极材料则占到整块电池成本的40%。“考虑到与电解液的匹配性,正极材料通常是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个选择。”李峥表示,固态电池可以拓宽正极材料的选择,这提供了清晰的降本逻辑,“全固态电池的成本有望实现40%的降幅”。 其实,半固态电池当前已逐步实现装车,如智己、蔚来的相关车型,但从各企业发布的计划来看,距离全固态电池量产至少还有两三年时间,瓶颈在哪儿?张翔指出,目前固态电池的工艺还不成熟,废品率相对较高。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性产品,可以沿用一些传统锂电池的工艺和技术。 “全固态电池的实验室样品已经具备很好的性能。”李峥表示,但从实验室阶段到量产还需要攻克一些难点,例如工艺和装备需要革新,以及制造能力稳定性需要提升,“传统液态电池的生产线是不能用来制造全固态电池的”。 据了解,上汽针对固态电池规划了“三步走”战略,第一代即今年搭载在智己L6上的固态电池,其液含量降低到10%(传统液态锂电池液含量约20%);第二代将液含量降低到5%,预计2025年装车量产;第三代将液含量降为0,即全固态电池。“我们会在前两个阶段完成全固态电池所用的材料、工艺、装备的必要验证和产业链准备。”李峥说。 查看详细>>

来源:中国能源网china5e 点击量:1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