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科学家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猴脸识别

编译者:xuyongli0628发布时间:2021-3-3点击量:344 来源栏目:研究进展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灵长类个体

人脸识别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西北大学却不走寻常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为秦岭地区数千只川金丝猴进行猴脸识别。

如何能够准确、快速的对野生动物进行个体识别,实现连续的“焦点动物取样”和个体全覆盖的“全事件取样”,从而科学地认识并据此开展动物保护工作,一直是全世界动物学家向往但又无法突破的难题。

西北大学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郭松涛针对这一前沿问题,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深度交叉融合,建立动物AI研究团队。该团队基于金丝猴研究团队长期对该物种特征的研究结果,提出具有关注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首次开发出基于Tri-AI技术的金丝猴个体识别系统。

“系统颠覆了依靠动物斑纹、颜色、伤疤等个体特征或者等人为标记特征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对野生个体的准确身份识别和连续跟踪采样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该系统为在理想条件下实现‘无观察者干扰效应’的动物学研究提供了可能。”郭松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相较于人脸识别,猴脸识别技术难度在于金丝猴的脸部皮肤区域带毛区域多,且毛发区域相对更明显,纹理特征更复杂,对识别系统的深度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需要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个体图像样本,来提高识别率。”研究团队负责人李保国解释道,“野外环境很复杂,金丝猴不会主动配合,拍到好的图片和视频比较难。我们的目标是拍摄到每一只秦岭金丝猴的图像样本,对秦岭金丝猴都能通过猴脸识别技术完成识别。”

目前,猴脸识别技术处于实验推广阶段,可识别约200只秦岭金丝猴。“该系统已经在灵长类的41个代表性物种和4种食肉动物群体进行了适用性验证,平均识别精度达94.1%。”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许鹏飞说。

现在,Tri-AI系统不仅可以应用于多个类群的不同物种,还可实现夜间连续无碍观测。该技术极大的提高了个体数据分析效率,为动物学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方案,也为实现野生动物保护和智能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该研究发表于iScience上。

目前,该项工作已经进入到应用推广的阶段。一方面,已初步完成“动物个体识别”系统(V1.0)的开发,并在多处秦岭金丝猴分布地用于多个种群、上千只个体的识别和记录,开始启动建立秦岭金丝猴个体信息库的工作;另一方面,该项工作进一步扩展应用行业和范围,结合野外和圈养条件下识别动物的不同应用场景与需求,进行个性化识别功能的研发,并将在基于动物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实现动物保护、饲养、繁育和研究的精细化管理。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0.101412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1. 1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胶质细胞分会2020学术年会暨‘神经胶质细胞与疾病’前沿研讨会胜利召开
  2. 2 納家勇治课题组在《PLOS Biology》上发表文章揭示灵活运用记忆的神经机制
  3. 3 北京脑科学国际学术大会圆满落幕
  4. 4 俄首次找到自闭症患者言语障碍原因
  5. 5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成果
  6. 6 厦门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王鑫教授团队NSR发文揭示抗癫痫
  7. 7 逐“智”多谋 ——走进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8. 8 长时程轻度低温提高重型脑创伤颅高压患者预后
  9. 9 马斯克:今年晚些时候可能开始脑机接口初步人体试验
  10. 10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1. 1 大脑长期记忆的存储库在哪里?复旦类脑研究院青年研究员Deniz课题组揭示大脑对语义和情景记忆的区分与处理机制
  2. 2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第四届认知科学和脑疾病转化医学大会总结会在杭州成功举行
  3. 3 心理所研究发现感知社会互动诱发瞳孔扩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4. 4 心理所研究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认知障碍和P50抑制缺陷之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5. 5 王晓群实验室应邀撰写综述类脑器官的新技术----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6. 6 心理所研究揭示基于单眼的无意识奖赏学习的机制
  7. 7 陈旧性脊髓损伤瘢痕清除可激活内源神经干细胞
  8. 8 潜伏期长达20年,新研究有望提前预测阿尔茨海默病风险
  9. 9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2021年青年委员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10. 10 第一届全国神经发育与再生前沿论坛暨2021年年度神经发育与再生分会委员会议顺利召开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