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源详情

成都生物所在基因流下物种界限维持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编译者:陈方发布时间:2021-3-8点击量:121 来源栏目:中科院成果

成都生物所在基因流下物种界限维持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物种形成及物种界限(Speciation and Species boundary)的问题,是Science在2005年提出的125个重要科学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生物学家认为,由于生殖隔离的存在,不同物种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以此维持物种的界限。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分类学上界定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基因交流。

为研究在广泛存在的基因流背景下,物种如何维持自己的身份(identity)、并保持与其他物种的界限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服务领域植物标本馆针对滇西北地区高海拔分布的百合属植物,选择了由沿海拔梯度分布的3种豹子花植物组成的杂交区(hybrid zone),通过群体遗传学建立谱系结构、生态位模拟揭示适应性差异及开花物候差异统计花粉流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杂交区内存在沿坡度向下的不对称基因流(asymmetry gene flow)。但三个物种形态差异较大、且不存在大量中间过渡形态,表明在基因流背景下物种的界限得到了较好的维持。该研究表明,物种的开花物候、种子传播方式决定基因流的方向;生态位之间的差异导致的环境过滤(environment filtering)对适宜分布区外的物种及其杂交后代的剔除效应是物种界限维持的机制。百合属植物较大的染色体及由此导致的低重组率可能是物种维持“关键基因”不被交换的原因。这些结果显示,物种是动态的、变化的,自然环境(自然选择)与基因重组的相互作用是物种进化的动力之一。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07日发表到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

宋琪 摘编自http://www.cas.cn/syky/202012/t20201206_4769551.shtml

原文标题:成都生物所在持续基因流下物种界限维持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原文题目

成都生物所在基因流下物种界限维持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