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采集报告详情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2019年工作概况与重大产出

编译者:陈方发布时间:2021-3-8点击量:93 来源栏目:采集报告

“十二五”中国科学院启动战略生物资源计划(Biological Resources Programme,简称BRP),以服务社会发展和支撑科学研究为基本职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集成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标本馆、资源库、生物多样性监测网、实验动物平台等相关资源,构建整体化资源体系。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由隶属于18个研究所的19个生物标本保藏和科普展示场馆组成,旨在建成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标本保藏中心和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生物学知识传播中心。下文简要介绍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2019年报的主要内容。

1. 概况

201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下设的19个生物标本保藏和科普展示场馆的标本保藏、资源共享、科研产出及社会服务等情况如下所示。

项目 资源库 2019年新增/万号 累积总数/万号

标本保藏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34.6 85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2.93 282.9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 0.43 53.6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 0.31 23.5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东北生物标本馆 0.94 62.2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4.00 127.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馆、标本馆 0.72 46.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标本馆 0.65 85.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 0.08 40.0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标本馆 1.03 30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 0.41 22.6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1.10 111.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 0.09 11.7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 1.84 36.8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 1.33 89.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3.65 155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 0.25 22.9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 0.52 55.5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 0.60 10.6

总计 55.5 2122.5

资源共享 资源使用情况 国内 10010人次

国外 403人次

与资源共享利用有关重大会议 19次

科研产出 依托平台承担科研项目(项) 513

依托平台发表科研论文(篇) 614

依托平台出版科研专著(部) 33

社会服务 科普参观人数(万人次) 81

数据库访问量(万人次) 18518.6

接待社会咨询量(人次) 5481

(时间: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

(1)支持国家战略和地方建设

近年来,各馆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从战略生物资源、国门生物安全等方面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一系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一系列联合资源考察,以及由此促成的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

另外,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和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和国门生物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各馆除了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宣传和向国家社会建言献策外,还积极配合海关、森林公安等部门对罚没生物、濒危物种、入侵生物进行了大量的鉴定工作。

此外,还在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对地方建设起到了的支撑作用,并为当地科学知识的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共组织各类展览、讲座等科普活动近500场次,接待科普参观81万人次。

(2)支撑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各馆参与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如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藏东南动物资源综合考察与重要类群资源评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地球大数据工程”等,并积极参与完成联合国《地球大数据支持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写,支撑了国家对战略生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国家公园的建设,调查区域覆盖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历史研究薄弱区域,以及我国领海。

(3)支持国家资源库建设

在科技部、财政部下发《关于发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调整名单的通知》(国科发基〔2019〕194号)中,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牵头组织申报的“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由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牵头组织申报的“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获得批准。两个国家平台旨在通过整合我国动植物标本资源,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开展动植物标本的收集、整理、制作、保藏、研究等工作,对标本进行数字化建设,以此推进我国生物标本资源保藏、管理、建设水平。同时,以实物资源、数字化资源和科研资源为依托,通过实体馆、门户网站等途径面向社会进行资源共享,实现生物标本资源在科学研究、国家建设和科学普及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2. 重大科研产出

2019年,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建设的“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和依托植物研究所建设的“国家植物标本资源库”正式获批,建设运行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依托多年与中亚开展的国际合作进展,以及外方希望进一步加深双方合作的迫切需求,向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申报“‘一带一路’动物标本资源与保护联盟”。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出版《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第二版),是26年来首次对全国植物标本馆进行的系统性摸底调研,填补了我国植物标本资源数据的空白,将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也是对世界《标本馆索引》的有益增补和重要贡献。新疆生地所标本馆增建彭加木革命烈士展厅“大漠魂·边疆情”党员主题教育基地,这是是中国科学院建立的第10个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1)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

各馆发挥各自在生物物种资源研究方面的专长,并结合最新技术,在物种演化、生物地理、新种描记、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生物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依托馆藏标本,共承担科研项目513项,发表科研论文614篇,出版科研专著33部。例如,依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馆标本,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侏罗纪善攀鸟龙类——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并揭示膜质翅膀在恐龙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龙—鸟类演化历程中出现大量意想不到的适应飞行的尝试,与之对应演化出差异显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组合,这一研究以封面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依托水生生物博物馆馆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其他单位,对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狮子鱼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分类学上厘清了其系统地位,在形态上首次发现适应深渊的变化,在多组学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深渊适应的遗传基础,结果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此外,各馆还在毒性监测、农药讲解、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相关软件等方面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2)参与的重大国家项目

2019年度各馆主持或参与各类项目共计186项,总经费达2亿多元。其中属国家基础工作专项、基础条件平台等国家级重大项目达34项,总经费7336万元。

(3)参与国际重要活动、任务

许多标本馆注重参与的重要国际活动主要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联合资源考察等。如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先后三次组队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乌兹别克斯坦开展野外联合考察,共采集标本4.5万号,并与合作方及外方其他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交流,达成进一步合作意向,还先后邀请了吉、乌两国相关研究所科研人员前来访问,开展学术交流;武汉植物园标本馆在肯尼亚组织了多次植物资源野外考察,通过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研究,发表两个肯尼亚植物新种;成都生物所植物标本馆参与“中国-克罗地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这是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部分标本馆根据自身特色举办了国际培训班,如东北生物标本馆为 20 余名来自多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学员就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举办了培训,使些学员全面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开拓研究所和这些国家的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的交流渠道;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了“现代农业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国际培训班”,来自中亚、蒙古及国内单位的15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

此外,各馆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会议,促进与其他国家的科研合作和交流。

(4)支撑各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要贡献/任务

围绕生物多样性和国门生物安全等主题,各馆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服务。如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在对新建川藏铁路雅安至昌都段植物多样性开展调查的基础上,就该项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评估,为国家重大工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决策和措施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昆明动物博物馆通过深入分析草地贪夜蛾入侵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挑战,向国家提出加强综合防控和研究的建议,并组织人员深入推进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为我国草地贪夜蛾保卫战的全面胜利贡献了力量,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评价;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标本馆协助森林公安和司法部门,运用快速鉴定技术,对查获的非法捕猎、饲养、贩卖的大量野生动物进行了准确鉴定,为这些部门的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平台获奖情况

2019年度一些场馆因出色的工作获得多项奖项,如昆明动物博物馆荣获“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科研工作方面,南海所主持完成的“南海岛礁多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依托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历史标本资源,系统掌握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本底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甄选出30种造/护礁关键物种,获2019年广东省科技技术奖一等奖;微生物所菌物标本馆的“青藏高原经济真菌资源研究与评价利用”获得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科普工作方面,昆明动物博物馆“走进动物王国”科普项目获2019年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参与组织的科普活动荣获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优秀组织奖;由水生生物博物馆牵头主编的《青少年环境教育系列科普读本》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植物所标本馆编写的科普图书《台纸上的植物世界》入围“2018年度中国好书”榜单,等等。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博物馆)工作委员会

原文题目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2019年工作概况与重大产出

提供服务:导出本资源

版权所有@2017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信息系统部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邮政编号: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