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我国通信领域传来捷报:以通信与智能融合为标志的6G关键技术迎来新突破,4G、5G通信链路有望具备6G的传输能力。

    我国率先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实现了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中国通信学会10日在京举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一项新成果的发布吸引了业界目光。

    现有的经典通信技术,逐步逼近理论极限,触及容量提升难、覆盖成本高、系统能耗大等技术“天花板”,如何突破这一制约是业界关切。

    经典通信处理信息的方式是“模块化”,主要靠资源堆叠提升网络性能,因此通信系统性能提升的代价是网络复杂度的极速攀升。“与经典通信不同,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新型通信技术,能以‘端到端’贯通式优化,替代‘模块化’分离优化,以更简洁的网络结构,实现通信系统整体性能的显著提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许晓东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这一通信系统,设计智能而简约,其容量、覆盖、效率三项核心指标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及其创新理论以论文形式发表于我国通信期刊《通信学报》上。

    相较于5G,6G具有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广的连接密度,还能实现通信与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的深度融合。“新一代通信技术需探索新路径,要从‘堆叠式创新’迈向‘颠覆性创新’。”张平说。

    通信与智能的深度融合是通信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将改变通信,6G也将推进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张平表示,人工智能将提升通信的感知能力、语义理解能力。泛在通信的6G又将人工智能的触角延伸到各领域各角落。二者融合将加快形成数字经济新业态。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2
  • 摘要:

    国际能源网获悉,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核电厂消防站建设暂行规定》的通知,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该规定适用于核电厂消防站建设工作,包括消防站建筑设施及其相关装备配备、人员配置等。

    内容指出,核电厂消防站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核电厂规划布局、总平面布局、建设规模、火灾危险性和被保护对象的防护要求、事故处置需求等因素综合确定,原则上不低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的《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标〔2017〕75号)规定的一级普通消防站有关要求。

    核电厂消防站布置位置应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任意边缘为原则确定。当不满足要求时,应增设消防站,其规模应根据辖区范围内保护对象的规模、火灾危险性、事故处理需求等因素确定,且不低于《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的小型消防站有关要求。

    全文如下: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核电厂消防站建设暂行规定》的通知

    国能发核电规〔2024〕47号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加强核电厂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核电厂消防站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核电厂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核电厂消防站建设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已建成核电厂消防站不满足本规定要求的,应在2025年12月底前完成整改,并经核电集团组织检查后向国家能源局报告。

    国家能源局

    2024年6月14日

    来源机构: 国际电力网 | 点击量:2
  • 摘要:

    2024年是中国石油实施老油田“压舱石”工程的第三年。今年上半年,10个股份公司级老油田“压舱石”示范工程均实现超产,阶段性产油459.8万吨,超计划产量24.6万吨,完成年计划产量的52.1%,大多数“压舱石”示范工程自然递减率优于同期。

    数据显示,中国石油2/3以上的原油产量来自开发10年以上的老油田。老油田是中国石油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稳产增效的“压舱石”。经过长期注水开发,老油田整体进入了“双特高”开发阶段,开发难度与日俱增,但剩余可采储量依然可观、潜力巨大。为持续夯实老油田稳产基础,中国石油自2022年起,在8家油田公司选择10个代表不同油藏类型的示范区启动老油田“压舱石”工程。

    自启动以来,老油田“压舱石”工程践行集团公司“3533”和“五重”技术路线要求,立足集成技术发展与创新,踏上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重新评价油藏,相继攻克了单砂体空间叠置及注采对应等系列技术;通过重选技术路径,直击老油田开发瓶颈等难题;通过重构层系井网,推动开发模式由“单一区层单一方式”向“二三结合”系统性规模重构转变;通过重调油藏流场,进一步强化注采结构调整,实现了对油藏流场的深度调控;通过重组地面流程,系统解决了套损套变、水质污染、地面处理能力不足等基础薄弱问题。

    老油田“压舱石”工程实施过程中,大情字井油田针对开发矛盾,立足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主线,聚焦“主体区水驱治理协同CCUS工业化推广、未动用二氧化碳驱效益建产、水平井转方式能量补充”3个方向,一体推进“压舱石”工程,目前阶段性产油28.2万吨,综合递减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个百分点。大庆油田南一区西部“压舱石”工程打造老区开发层系井网调整新范式,实现了储量资源和井资源的高效动用,配套完善水驱精准注水智能调控、二三类油层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精细油藏流场调控,展示出颠覆性提采提效新认识,目前阶段性产油73.4万吨,老井自然递减率降至-4.7%,产量不降反增。

    “事实证明,通过高效科学的调整,老油田可以焕发青春,实现高质量开发。下一阶段,老油田‘压舱石’工程将以振兴老油田为使命,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挑战极限,致力于创新形成不同类型油藏可复制推广的高效开发调整新模式,带动集团公司整体开发再上台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开发所副所长、“压舱石”工程工作专班副主任邹存友表示。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2
  • 摘要:

    7月10日,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402.6GWh,同比增长40.3%。其中,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318.1GWh,同比增长26.6%;其他电池累计销量为84.5GWh,同比增长137.3%。

    从具体市场装车量方面,磷酸铁锂电池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今年6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42.8GWh,同比增长30.2%,环比增长7.3%。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为11.1GWh,占总装车量的25.9%;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31.7GWh,占总装车量的74.0%。

    按照6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宁德时代仍稳居首位,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紧随其后,上半年装车量排名TOP5与6月排名表现相同。今年1~6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的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2.97%,达到46.38%,逼近50%;比亚迪、中创新航、亿纬锂能以及国轩高科市场占比同比均出现下滑,占比分别为25.1%、6.87%、4.21%、3.56%。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大巨头企业合计占据超70%的市场份额。

    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装车量排名六至十位的企业分别为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正力新能和LG新能源。

    从上半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装车数据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装车量接近,分别为52.43GWh和50.47GWh,占比分别为37.19%、35.79%。但从同比变动表现看,宁德时代增长了2.13%,而比亚迪则同比下降了7.89%。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企业电池的装车客户类型存在明显差异。比亚迪电池多供给比亚迪自产新能源汽车,同步在推动外供渠道,宁德时代电池则主要外供汽车厂商。

    据悉,在乘用车动力电池价格的激烈竞争中,宁德时代也在加大对商用车市场的布局。7月4日,宁德时代正式推出商用动力电池品牌——“宁德时代天行”,同时发布“宁德时代天行轻型商用车(L)-超充版”和“宁德时代天行轻型商用车(L)-长续航版”两款产品,可实现4C超充能力和500km的实况续航。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推动的多种形态电池发展中,部分电池已经成功实现装车应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半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实现了装车,半固态电池的装车量为2154.7MWh,钠离子电池装车量为1.5MWh。配套电池企业分别为卫蓝新能源、宁德时代、孚能科技以及中科海钠。

    或是受到上半年数据增长的影响,7月11日早盘,A股动力电池板块领涨,截至当日收盘,容百科技、德新科技涨超10%,欣旺达涨6.33%,亿纬锂能涨5.93%,宁德时代涨幅略小,收盘涨幅为2.29%。

    从终端需求市场看,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势维持。2024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04.90万辆,同比增长30.15%。中原证券研报认为,结合国内外行业动态、细分领域价格走势、月度销量及行业发展趋势,锂电行业景气度总体持续向上。中长期而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确定,锂电板块值得重点关注。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2
  • 摘要:

    我国通信领域传来捷报:以通信与智能融合为标志的6G关键技术迎来新突破,4G、5G通信链路有望具备6G的传输能力。

    我国率先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实现了6G主要场景下通信性能的全面提升。中国通信学会10日在京举办的“信息论:经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一项新成果的发布吸引了业界目光。

    现有的经典通信技术,逐步逼近理论极限,触及容量提升难、覆盖成本高、系统能耗大等技术“天花板”,如何突破这一制约是业界关切。

    经典通信处理信息的方式是“模块化”,主要靠资源堆叠提升网络性能,因此通信系统性能提升的代价是网络复杂度的极速攀升。“与经典通信不同,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新型通信技术,能以‘端到端’贯通式优化,替代‘模块化’分离优化,以更简洁的网络结构,实现通信系统整体性能的显著提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许晓东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验证了4G、5G链路具备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这一通信系统,设计智能而简约,其容量、覆盖、效率三项核心指标也有了显著提升。这一成果及其创新理论以论文形式发表于我国通信期刊《通信学报》上。

    相较于5G,6G具有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广的连接密度,还能实现通信与人工智能、智能感知的深度融合。“新一代通信技术需探索新路径,要从‘堆叠式创新’迈向‘颠覆性创新’。”张平说。

    通信与智能的深度融合是通信技术演进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将改变通信,6G也将推进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张平表示,人工智能将提升通信的感知能力、语义理解能力。泛在通信的6G又将人工智能的触角延伸到各领域各角落。二者融合将加快形成数字经济新业态。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2024年7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据上海海关11日透露,7月10日,上海海关隶属浦东海关为上海碧彩贸易有限公司一批价值超20万元的电缆等产品签发了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这是该协定生效后,上海海关签发的关区首份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

    “凭借海关签发的原产地证书,这批产品可获得约6000元的关税减让,协定生效后,该批产品在塞尔维亚的关税税率下降了3个百分点,且将逐年降至零关税。通过协定,塞方客户降低了成本,我们的产品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上海碧彩贸易有限公司物流总监汤异说。

    根据相关减让安排,中塞双方将分别对90%的税目相互取消关税,其中,超过60%的税目将在协定生效后立即取消关税。双方最终零关税税目的进口额比例均为95%左右。塞尔维亚的发电机、电动机、轮胎、牛肉、葡萄酒、坚果等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时,关税将从目前的5%-20%逐步降至零。同时,我国的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通信设备、机械设备、耐火材料、部分农水产品等进入塞方市场时,关税也将从目前的5%-20%逐步降至零。

    上海海关有关人士表示,下一步,上海海关将加大对中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申领企业的宣传力度,加速惠企政策落地,“一企一策”助力企业用足用好中塞自贸协定关税优惠政策,确保协定应惠尽惠,同时不断优化推广智能审核、自主声明、自助打印等贸易便利化措施,提升企业证书申领效率。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7月12日,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

    该项目是国家原子能机构“十四五”核工业发展规划项目,关键技术指标位世界前列,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代表国家天然铀产业发展水平和形象的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天然铀生产基地,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天然铀保障能力、天然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天然铀是核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中国核工业创建近70年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深入实施铀矿大基地战略,以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铀矿大基地为抓手,优化形成以砂岩铀矿大基地为主体、硬岩铀矿山为补充的新的天然铀产能布局结构,天然铀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战略资源保供能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国家战略需求作出突出贡献。

    据了解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我国地浸采铀30余年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绿色矿山和数字矿山。该项目采用“CO2+O2浸出法”先进开采工艺,颠覆了传统矿山井下开采模式,无需将矿石提升到地表处理,采铀溶浸液采取封闭循环模式,水冶生产车间采用静谧式自动化运行,实现“三废零排放、生态无破坏、减碳可持续”的铀矿采冶新方式。此外,该项目还将集成自动化、远程集控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实现“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 ”和“赋存资源可视化、运行分析智能化、资源开采精准化”。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1
  • 摘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治理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提升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方位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行动者,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美丽中国和海洋强国建设。多年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统筹协调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

    白皮书介绍,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适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经过不懈努力,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局部海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白皮书说,中国积极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切实履行国际公约责任义务,为全球海洋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和担当。

    白皮书指出,新征程上,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环境。中国坚守胸怀天下、合作共赢的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同筑海洋生态文明之基,同走海洋绿色发展之路,让海洋永远成为人类可以栖息、赖以发展的美好家园,共同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1
  • 摘要:

    2024年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5%,环比上涨0.1%。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6%。

    一、6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8%,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57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2.7%,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6%,加工工业价格下降2.0%。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8%,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2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0.2%,衣着价格持平,一般日用品价格下降0.1%,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2.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下降6.9%,农副产品类价格下降2.4%,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2.3%,化工原料类价格下降0.7%,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0.6%,纺织原料类价格下降0.2%;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1.3%。

    二、6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0.2%,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1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0.3%,原材料工业价格下降0.5%,加工工业价格下降0.1%。生活资料价格下降0.1%,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下降0.1%,一般日用品价格持平,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7%。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2.4%,农副产品类价格上涨1.3%,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0.2%;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持平;燃料动力类价格下降1.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下降0.5%,纺织原料类价格下降0.2%。

    附注

    1.指标解释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 简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作为中间投入产品的购进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

    2.统计范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统计调查涵盖40个工业行业大类、1300多个基本分类的工业产品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调查涵盖9大类、800多个基本分类的工业产品价格。

    3.调查方法

    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采取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涉及全国4万多家工业企业。

    4.统计标准

    工业行业划分标准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

    5.数据说明

    由于“四舍五入”原因,有时会出现合计数据与分类数据高值或低值相同的情况。部分分类或行业价格变动幅度较小,按“四舍五入”保留1位小数后涨跌幅为0,在表述价格变动情况时视为持平。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让科创“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最大增量”

    ——陕西“三项改革”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近日,一辆氢能观光车在西安街头出现,吸引了往来行人好奇的目光。“该车所搭载的氢能源动力系统处于示范应用阶段,将为我们后续开展产业化应用积累实践经验。”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成永红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其企业在氢能存储和应用领域已成功突破技术瓶颈。

    同期,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延超的航空密封件创业项目,也展现出火箭般的发展速度:2023年2月注册成立西安航空高端密封技术有限公司,当年7月签下第一笔订单,11月一期生产线落成。

    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陕西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

    2022年3月,陕西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计厅六部门联合制定了《陕西省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该方案大力推广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有效破解“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的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解开“细绳子” 打通全链条

    7月11日,果蔬激光打标机、全天候阔叶作物三维扫描仪、高纯度氘代分子合成平台等5个项目轮番登场,在投资机构代表的“注视”下,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5支创业团队进行了路演展示。

    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像这样聚焦“三项改革”促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题路演,仅今年就已举办了20多场。陕西通过“每周发布”+“月度专场”等形式,构建起“1+N”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机制,至今已累计推介6414个项目,成功融资超过48亿元。

    早在2021年,陕西就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首先在西北工业大学等5所高校,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的试点工作。2022年,这一试点扩展至陕西省属综合类、理工类高等院校。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正式发布,标志着“三项改革”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重要内容。

    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游才印介绍:“我们和秦创原一起经历了从概念验证、技术评估,到作价入股、成立公司等所有环节。这为我们探索‘投资+孵化’的新型成果转化模式,试行高校股权‘技术托管’蹚出了新路子。”

    陕西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马云认为,西安理工大学将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以现金出资方式,入股张延超教授团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为科研人员参与市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解决“不敢转”的问题;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解决“不愿转”的问题;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缺钱转”的问题。陕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程宁博评价道:“‘三项改革’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痛点堵点,真正从操作层面破除了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

    除了用制度创新解开束缚科技创新的“细绳子”,陕西还构建起了“挖掘—落地—服务—展示—打榜”全链条推进机制,助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转化。

    陕西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一大批科技企业拔节生长。2023年,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3940家、16754家。

    改革提质扩面 成果落地生“金”

    “好消息,项目马上上会!我们正在快速推进建设陕西省首个人工智能无损检测共性技术平台,估计会在10月份全部落成。公司业绩今年会有大幅提升,估计是去年的3倍。”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数合科技)董事长杨涛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两年前,这家专注于为火箭做“体检”的初创企业,引入了新的合伙人——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出让1%的股权,数合科技换取了秦创原提供的科创服务,成为陕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脱胎于西北工业大学杨涛副教授团队的数合科技,享受到了场地免租、奖补、融资对接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进入加速期。

    在率先承担“三项改革”任务的西北工业大学,还有很多“杨涛”都迈出了创业第一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西北工业大学实现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为地方贡献税收4.25亿元。

    陕西金信天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米天健介绍,在西咸新区“先使用后付费”政策的引导下,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开展了专利转让合作,“我们的研发效率整体提升了30%,相关科技成果已转化落地”。目前,公司已建成10余条生产线,相关产品将有力推动我国航空发动机、航天引擎、飞控液压等先进流体动力零部件的研发和升级。

    记者了解到,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两年增速超过30%、突破4000亿元。2023年,陕西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16.66亿元,增幅同比翻了一番;高校专利转让总数7559件,同比增长近半。

    要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需要解决更多操作层面的难题。2023年2月,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交易定价难等问题,陕西省印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十条措施(试行)》,进一步推动实现“转得更好、转得更快、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

    “用市场为成果定价,让双方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性关系。”马云表示,先使用后付费、权益让渡、先投后股、延期支付等举措,在逐步解开科研人员束缚的同时,也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今年以来,陕西省持续完善一系列政策,加快建设一批高能级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以“概念验证+中试基地”双支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从延伸拓展评审范围、增设技术转移转化岗位、建立晋升绿色通道等8个方面加快推动技术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纵深推进“三项改革”提质扩面。

    截至目前,陕西省“三项改革”试点单位扩大至156家,8.9万项成果实施单列管理,2.3万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395家。

    6月底,氢能、智能网联等首批6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启动,正式开启了该省“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的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我们要建好用好秦创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最优生态,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持续放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效能,奋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当西部示范。”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姜建春表示。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 | 点击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