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学家研究认为,一些海洋区域的大气大幅变暖,可能与2020年初观察到的航运燃料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80%有关。这一排放骤降是因为国际海事组织2020年出台新规(IMO2020),将航运燃料允许的最大含硫量从3.5%降到了0.5%,以帮助减少空气污染。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

    大型轮船的燃油含硫百分比远高于其他交通工具。燃烧这类燃料会产生二氧化硫,后者和大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产生硫酸盐气溶胶。这些气溶胶以两种方式冷却地球表面:一是直接将阳光反射到太空中,二是影响云层覆盖。气溶胶量增多会增加形成的水滴数量,同时减小水滴大小,这既扩大了云的覆盖范围又形成了更亮的云,从而将更多阳光反射回太空。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袁天乐和同事计算了IMO2020对海上大气硫酸盐气溶胶水平的影响,及其如何影响云的组成。他们发现大气气溶胶和云滴数密度都有了大幅下降。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中国南海的模拟气溶胶减少幅度最大,这些地区拥有最为繁忙的航线。作者随后估计了IMO2020对2020年以来地球能量收支(从太阳接收的能量和地球辐射的能量之间的差值)的影响。他们计算出的影响相当于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地球热能保留量增长值的80%。

    作者认为,IMO2020对地球能量收支的巨大模拟效应表明了增亮海洋云层作为暂时冷却气候策略的潜在效果。但他们警告说,由于IMO2020意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而可能无意间导致海上大气温度增加,因此它可能会影响区域天气模式。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4-01442-3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当地时间6月27日,乌兹别克斯坦原子能发展署发布消息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原子能发展署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于6月26日签署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设低功率核电站合同生效的议定书。核电站配套基础设施将于今年秋季动工建设。

    按照项目规划,核电站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中部的吉扎克州,建成后共有6个反应堆,每个反应堆发电能力为55兆瓦,总发电能力为330兆瓦。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将作为总承包商负责核电站建设,乌兹别克斯坦当地公司将参与其中。双方已对选定的建设用地进行了检查,其安全性已得到确认。

    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信息,核电站建设资金全部由乌兹别克斯坦方面提供。核电站机组预计将于2029年至2033年分阶段投入使用。

    今年5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双方签署了建设上述核电站的合作文件。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研究发现,氮化镓半导体能够承受核反应堆堆芯附近的高温高辐射。这一发现为研发反应堆尤其是微堆传感器数据先进无线传输电路开辟了新途径。

    传统上,为保护电子器件,传感器电路通常被置于远离堆芯的位置,导致数据传输距离增加,影响信号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橡树岭研究团队探索了使用氮化镓替代传统硅基晶体管的可能性。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堆进行的严苛测试证明,氮化镓晶体管具有惊人的耐高温耐辐射能力。在为期三天的测试中,氮化镓晶体管在125℃持续高温下,承受了比标准硅器件高100倍的累积辐射剂量,远超预期。这项成果将显著提升核反应堆内部构件测量的可靠性和精确度。

    研究表明,氮化镓晶体管有望在反应堆中持续工作至少五年,因此不会对核电厂的持续运行造成影响。这对于正在研发的先进微堆尤为重要:由于其设计紧凑,需要能承受更严酷辐射环境的传感器电路。

    氮化镓已在移动通信领域得到应用,研究人员期望未来能在此基础上利用氮化镓电路实现传感器数据的无线传输。同时,俄亥俄州立大学正在开发计算机模型,以预测不同电路设计在各种温度和辐射条件下的性能。这项研究得到了美国能源部核能办公室资金支持。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斯里兰卡媒体6月25日报道,6月12日至14日,沼气、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三方南南合作项目战略指导委员会会议和总结研讨会在科伦坡成功举行,战略指导委员会理事会30个主要利益攸关方参加,会议重点介绍了项目成果和成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表示,将进行评估经验教训,并为确保项目的持续性提供建议。

    该项目由UNDP与中国、埃塞俄比亚和斯里兰卡政府合作实施,旨在发展埃、斯当地清洁和可再生能源。该项目还促进了中、埃、斯三方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交流以及相互学习。该项目主要合作方包括:中国商务部,中国科技部,UNDP驻华代表处、驻斯代表处和驻埃代表处,埃水利与能源部(MOWE),斯可持续能源局(SLSEA),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创新,为传统基荷电站提供了一种紧凑、高效的替代方案,小堆位于核能生产新时代的前沿,可以重塑实现工业脱碳的方式。


    NuScale Power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José Reyes撰文指出,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审视小堆等技术进步对于减少碳排放的潜力至关重要。核能长期以来一直被公认为能够在不排放温室气体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电力。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的引入代表了核能部署的一个关键转变,解决了许多以前的挑战,并为核能与工业部门的整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NuScale的小堆技术设计创新而简单,为广泛的能源需求提供了一个成本竞争力强、安全且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NuScale功率模块设计为完全工厂化制造,以保持低成本和一致性,是一个77 MWe的一体化压水反应堆,它在正常运行和停堆模式下都利用重力驱动的自然循环来实现一回路冷却剂的流动。

    NuScale的模块化VOYGR小堆电站设计可以容纳4个、6个或12个功率模块,分别对应的总毛输出为308 MWe、462 MWe或924 MWe。

    这种可扩展性对于解决重型制造和化工生产等难以减排的行业的能量需求具有优势。这些行业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贡献者,需要可靠的电力,并且通常需要高温工艺热才能运行。小堆能够生产全天候的高压、高温蒸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在不影响电网可靠性的情况下实现工业过程的脱碳提供了一条途径。

    此外,NuScale的设计具有模块化特性,从而实现了独特的灵活性。一个拥有多个功率模块的电站可以支持负荷跟踪、错峰换料以及多功能输出。例如,一个电站可以为电网生产清洁、可靠的电力,同时分配一个或多个模块以经济的方式生产用于其他工业过程的氢气或高温蒸汽。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为难以减排的制造和化工生产设施的脱碳做出贡献方面的潜力,突显了这项技术的多样性及其在更广泛的能源转型战略中的作用。通过拥抱创新并在各个领域促进合作,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小堆的潜力,彻底改变我们的能源生产和工业脱碳方法。

    NuScale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未来前景光明。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的商业化代表了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希望之光。通过利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效率、紧凑性和灵活性,可以开辟一条通往更可持续、低碳未来的道路。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北京6月27日电 生态环境部将出台《加快推动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2024—2027)》《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工作方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实施方案》等4项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相关文件。 

    《加快推动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方案(2024—2027)》计划今明两年,分别修订18项和23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环境监管工作方案》对完善政策标准、强化环境监管、规范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回收利用处理工作作出部署。《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暂行规定》针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方案制定、实施应用、调整更新、数字化建设、跟踪评估、监督管理等6个重点环节,提出具体管理要求,全面规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管理。《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责任分工,全面推动《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落地应用。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1
  • 摘要: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深入推进氢能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未来3年将投资170亿元以上,进一步促进氢能产业做大做强。

    运行时速160公里、最高续航达1000公里以上……今年3月,“成都造”氢能源市域列车完成运行试验,其顶部的动力源“金属箱”,正是由四川荣创新能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创新能”)制造的氢燃料电池。不仅于此,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日益广阔。今年6月底,首批1000辆氢燃料自行车将投放至成都的锦江区、新都区,市民可体验“用100克氢气畅行约100公里”的“黑科技”。

    这是成都大力发展氢能产业的缩影。今年以来,成都发布多项氢能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快氢能推广应用,加快布局氢能产业。目前,氢能已成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推进建圈强链,聚集100余户上下游企业

    “这款氢燃料自行车的动力来自氢燃料电池系统,通过燃料电池系统发电驱动车辆运行。”四川轻绿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坤介绍,该自行车车座下有一台350瓦小功率液冷型氢燃料电池系统,无污染且续航更持久,将为出行提供新选择。

    距离轻绿科技大约20公里,是以大功率氢燃料电池见长的荣创新能。走进荣创新能的标准车间,初代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形似储物柜,另一旁的二代、三代产品经迭代尺寸已缩至行李箱大小。应用于氢能源市域列车的,正是其三代产品。

    “不仅尺寸变小了,三代产品功率还升至220千瓦,最大氢能转化效率更提高到65%。”荣创新能副总经理谈剑钊表示,模块化的大功率氢燃料电池应用广泛,大型高速列车、大型船舶、重卡等都可使用,国内许多氢能轨道交通车型的动力系统均出自荣创新能。

    作为荣创新能的配套企业,燃料电池空压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势加透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坐落于新都区。该公司已突破高性能气动设计、高功率密度高速电机及高频电控等六大技术瓶颈,实现空压机每分钟3万转甚至10万转的转速,占据了国内空压机市场超七成的份额。

    从小功率到大功率,从电池系统到细分技术,新都区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10家企业聚集。“我们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条较为完整。”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已聚集100余户氢能关联上下游企业,涵盖制氢装置、储氢压力容器、加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多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制—储—运—加—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新都区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引领,培育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

    发力前沿产业,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投入。在氢能赛道,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推进。

    在郫都区,东方氢能产业园将打造为西部氢能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东方氢能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近日接近尾声;同时,西部首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也即将落成。

    “东方氢能产业园将引入四川省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打造氢能科技创新中心、制造中心、科普中心、应用示范中心等。”东方电气氢能(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亮介绍,园区还将引入产业上下游企业,构建燃料电池核心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集群,“‘产学研’方面,已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安交大等开展合作。”

    另一个氢能产业园——成都西部氢能产业园正在龙泉驿区加快建设。“未来这里将是成都最大的氢能产业综合体,也是城市绿色能源、创新制造的产业创新策源地和聚集地。”成都智慧车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滔表示,公司致力于打造涵盖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中试生产等全产业链的载体空间,努力打造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科研”“转化”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两座产业园的规划修建中,这背后是成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氢能产业体系建设的决心。

    “我们已培育国家级氢储运加注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长寿命燃料电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7家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涉及氢能高校院所10余户,吸引多位知名氢能领域院士专家。”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赋能不断提升产业价值,2023年成都氢能全产业链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0%。

    竞速“氢”赛道,未来3年总投资170亿元以上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成都市推动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加大力度给政策、给场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

    关键装备方面优势突出。储氢装备、加氢设备、天然气制氢装置等,成都在全国处于前列——厚普股份加氢设备市场占有率达20%;中材科技成功开发70兆帕车用压缩氢气气瓶,储氢瓶市场占有率达22%。

    示范试点方面有序推进。成都已经聚集了一汽丰田、成都客车、重汽王牌等7户氢能源车生产企业,具备氢能公交、中重型卡车、物流车等多种车型生产能力,已累计生产689辆氢能源车,建成加氢站5座,投运1860吨/年碱性电解水制氢工厂等。

    随着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发展氢能产业,成都又将如何进一步抢占氢能产业发展制高点?

    “未来3年,成都将推进氢能相关重点项目46个,总投资170亿元以上。”成都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实施包括绿氢示范带动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工程、产业集链成群工程、场景应用拓展工程、基础设施攻坚工程、产业生态培育工程等在内的“六大工程”。其中,成都将加强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推广应用,创建第三批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拓展交通、能源、建筑等领域应用,加快建成都江堰8兆瓦绿电制氢储氢发电一体化项目,探索建设氢能源轨道交通示范线等。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联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近日发布《光伏产业专利发展年度报告(2024)》。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技术水平持续进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光伏产业专利申请总量累计为16.8万件,有效专利量为7.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量为2.2万件,均位居全球首位,我国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一极,为全球光伏技术进步贡献了“中国力量”。

    随着太阳能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扩展和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以TOPCon电池、BC电池、异质结电池(以下简称“三种电池”)等为代表的新型电池逐渐成为业界焦点。特别是N型TOPCon电池,今年以来已取代PERC电池成为市场主流产品。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加速推进,企业愈发重视创新、专利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三种电池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报告显示,近年来国内创新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三种电池专利申请量均呈快速增长态势,产业技术持续进步,实验室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国申请人在TOPCon电池、BC电池、异质结电池领域累计申请专利分别为6162件、2439件、2693件,占全球申请量的比重依次为51%、43.7%、58.7%,申请量均位居全球首位,我国已成为三种电池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国内企业积极推动三种电池专利布局

    国内企业科技成果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在三种电池领域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在TOPCon电池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企业中,有六家中国企业,分别为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通威、隆基绿能、中来股份、阿特斯。在BC电池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创新主体中,有七家中国企业,分别为隆基绿能、爱旭、国家电投、阿特斯、江苏日托、中来股份、晶科能源。在异质结电池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五的申请人中,有七家中国企业,包括福建金石、阿特斯、通威、天合光能、安徽华晟、晋能科技、爱旭股份,另外还包括中科院、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三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团优势。一批高水平创新型光伏城市正在形成

    产业集聚化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光伏强市,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外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引领城市光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分别以“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作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对国内城市三种电池专利情况及排名进行了分析。

    在TOPCon电池领域,北京、苏州、常州专利申请活跃,分别以401件、385件、384件专利申请量位居前三,苏州以211件位居专利授权量之首,北京和常州分别以195件、187件位居第二、第三。

    在BC电池领域,泰州、苏州、西安分别以206件、178件和164件位居专利申请量前三,苏州、泰州和无锡分别拥有126件、119件和73件授权专利,位居第一、第二和第三。

    在异质结电池领域,北京、上海和苏州在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方面均位居前三,专利申请量方面分别为219件、209件、202件,专利授权量方面分别为105件、104件和103件。

    创新加速背后专利稳定性存在隐患

    报告通过专利授权、实质审查、撤回、驳回、放弃、期限届满等状态的占比,分析专利申请国家的技术含量,评估专利风险总体水平和专利活跃程度。在TOPCon电池领域,我国授权、实审及公开专利占总申请量的58.1%。失效专利占总申请量的41.9%,即近一半的专利失效。其中,撤回或被驳回超过26%,因未缴年费而失效的专利近13%。在BC电池领域,我国授权、实审及公开专利占总申请量的64.9%。失效专利占比35.1%,其中,撤回和被驳回专利数量占比超过23%;因未缴年费而失效的专利占比超过11%。在异质结电池领域,我国授权、实审及公开专利占总申请量的68.5%。失效专利占比31.5%,其中,撤回和被驳回专利数量占比超过18%,因未缴年费而失效的专利占比超过10%。

    总体来看,我国创新主体在三种电池领域申请的专利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部分专利缺乏战略意义而使创新主体丧失维护权利的主动性,最终导致大量申请专利失效。报告认为,我国光伏产业专利质量水平与数量优势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专利失效占比过高是各类电池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报告建议,各创新主体应紧紧抓住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专利撰写水平,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专利,努力形成与创新速度相匹配的专利稳定性。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6月27日电(谷华)“田湾核电站是全球在运和在建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截至目前,田湾核电站1-6号机组已全部投入商业运行,累计安全发电超过4300亿千瓦时。”26日,江苏核电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杨富堂向“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介绍田湾核电站运营情况。 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连云港市连云区,规划建设8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当前田湾核电1号至6号机组在运,7号、8号机组在建。 驱车行驶到半山腰的田湾核电站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核电站,6座已建成的核电机组矗立在黄海岸边。山下塔吊林立,各类运输车来来往往,这是正在建设的7号、8号机组。 田湾核电站7号、8号机组单机容量均为126.5万千瓦,设计寿命为60年,项目于2021年5月开工建设,计划2026年和2027年投入商运。 杨富堂介绍,田湾核电站8台机组全部建成后,装机总量超900万千瓦,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过700亿千瓦时,将有力推动江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维护华东地区电网安全和区域能源供应安全。 6月19日,中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田湾核电基地正式建成投产。这标志中国核能综合利用从单一发电、满足城市居民供暖后,拓展进入到工业供汽领域。 “和气一号”项目作为首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具有绿色安全、稳定高效的特点。项目建成后,每年有480万吨的零碳清洁蒸汽输送到连云港石化基地,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标准煤40万吨,等效减排二氧化碳107万吨、二氧化硫184吨、氮氧化物263吨,为石化基地每年节省碳排放指标70多万吨。 江苏核电有限公司维修总经理刘永生介绍,“和气一号”项目为核能与石化耦合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核能综合利用与高耗能行业耦合发展将进一步凸显核能的零碳价值,可以满足高耗能行业多样化的用能需求,为高碳排放产业提供脱碳技术方案,支撑国家大型化工基地、大型工业基地建设。 “积极拓展核能综合利用新路径,未来将广泛开展核能综合利用和多元发展,稳步推进蒸汽供能、滩涂光伏、抽水蓄能、核能制氢等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杨富堂说。(完)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为期半个月的“光伏巡展”落下帷幕,同期参展的储能展商也结束从上海到德国慕尼黑的“连轴转”行程。

    从刚结束的SNEC上海光储展和德国慕尼黑电池储能展览会参展情况来看,除了工商业定位的储能产品成为发布重点外,另一大明确的行业趋势是储能电芯越做越“大”。

    储能电芯正沿着从280Ah到300Ah+到500Ah+的方向迭代,部分厂商率先开始布局500Ah+电芯。

    展会期间,欣旺达(300207.SZ)旗下的欣旺达动力发布名为“欣岳”的储能电芯,容量为625 Ah;瑞浦兰钧(00666.HK)和楚能新能源同样发布容量为625 Ah的储能电芯。

    “预计314Ah容量的电芯将在下半年开始,在未来几年成为市场主流,会取代280Ah容量的电芯。”某储能企业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14Ah容量的电芯产品与此前成熟的280Ah电芯产品尺寸相同,模组和Pack的生产线可以兼容。“如果是其他的尺寸,甚至更大容量的储存,意味着整个储能行业现存的Pack无法兼容,这对行业来说是一种浪费。”

    电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主要用于储存电能并在需要时释放。Ah是电芯的容量单位,代表其可存储的电量。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瑞浦兰钧、远景动力、欣旺达、天合储能、海辰储能、鹏辉能源、中创新航、宁德时代、南都电源、赣锋锂电、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盛虹动能、豪鹏科技、海基新能源、力神电池等企业近30款300Ah+容量的储能电芯产品已经开始量产交付。

    综合已公布的数据,500+Ah电芯多将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陆续实现量产,从280Ah的量产到314Ah的量产经历了大概5年的时间,而从300+Ah到500+Ah的量产仅约1年时间。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显示,300Ah+储能锂电池会在2024年加速在国内大储、工商业储能产品中渗透,渗透率有望从2023年不到3%提升至20%以上,理想情况将提升至30%。

    另外,今年的ESIE和SNEC展会期间,各路储能厂商也相继迭代推出各类储能新品。

    “储能行业低价竞争现象短期仍将延续。”东海证券最新研报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系统月均报价下降40%,其中2小时和4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分别较2022年下降44%和47%,近乎腰斩。

    近年来,光储融合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需求催生了新型储能产业的高速发展。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达21.5GW/46.6GWh,为2022年的三倍左右,锂电池技术占比提升至97.3%。理想情景下,预计2024年至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分别为54.7GW、80.4GW、108.9GW和138.4GW。

    6月20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公开表示,新型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