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7月2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印发《杭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提出,打造海洋新能源产业。以滨江区、临平区为主,聚焦储能、氢能装备制造、海洋风电装备、潮流能产业,重点发展海上大功率风电机组、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做强海洋绿色能源领域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绿色能源低碳工程。推动风电装备产业链提升,研发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延伸发展超长低风速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重点突破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攻关发电机组水下密封、低流速启动、冷却等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绿色能源领军企业。


    原文如下: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杭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杭州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海洋强省建设部署,争创全国重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力争到2030年,海洋经济总量实现翻番,海洋生产总值(GOP)达到3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0%;海洋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200亿元,聚力发展全省领先的千亿级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加快打造海洋数字经济、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3个百亿级产业,积极培育5个潜力型和X个未来海洋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海洋人才高地、海洋数字经济示范城。

    二、构建“两廊引领、多点联动”发展格局

    (一)强化“两廊”辐射带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突出科研创新特色,大力引进海洋科研院所、涉海技术中心,深入实施海洋科技企业“双倍增”和“小巨人”培育计划,重点加强基础研究,打造成为全省海洋经济科技创新平台。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以海洋数字经济、涉海设备制造、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为特色,加快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成为全市海洋数字经济装备与涉海设备智能制造融合发展引领区。

    (二)推进“多点”特色发展。依托各地海洋产业发展潜力,推动海陆高效联动,优化协同发展格局,培育壮大海洋科教服务、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力争到2027年,建设2个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产业重点功能区块,主导产业集聚度达到60%以上。

    三、打造“135X”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打造一个千亿级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平台,充分利用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和紫金港科技城等科创平台的海洋科创要素集聚优势,引进培育海洋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依托之江实验室、海洋二所、省海洋科学院、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院所,用好用足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基础、开放平台等资源,重点开展海洋生命健康、海洋智能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等领域研究,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打造三个百亿级海洋产业。

    1.海洋数字经济产业。依托滨江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数据资源优势,牢牢把握海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新风口,精准招引全球数字经济一流企业和精英人才,营造良好海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生态,培育、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海洋数字产业集群。

    2.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西湖区、萧山区、钱塘区、富阳区、桐庐县为重点,培育壮大杭州医药港小镇、富阳药谷小镇,加强海洋生物化学药品制剂、海洋生物酶制剂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开发具有特色的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海洋生物制品。

    3.海洋交通运输产业。以京杭运河杭州段二通道和下沙港为重点,加快构建海河联运枢纽港。大力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港航合作网络,构建高效港口集疏运体系,引导中小港航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

    (五)打造五个潜力型海洋产业。

    1.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以钱塘区为核心,联动上城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安区和桐庐县,重点攻关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储运专用装备及海洋信息采集专用仪器设备等制造难题和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型产品。

    2.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以西湖区、临平区为主,以钱塘区为补充,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水淡化工程及淡化水应用。搭建行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先进膜浓缩、离子选择性分离、双极膜等技术,建成国家级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3.海洋新材料产业。以建德市为主,开展深海等领域关键海洋材料技术研究,聚焦海洋防护材料、防腐涂料、附着材料制造,深化新技术融合运用,推动装备生产智能化、数字化。

    4.海洋新能源产业。以滨江区、临平区为主,聚焦储能、氢能装备制造、海洋风电装备、潮流能产业,重点发展海上大功率风电机组、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做强海洋绿色能源领域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

    5.海洋船舶制造产业。以萧山区、富阳区、淳安县等沿江地区为主,重点突破高技术船舶、绿色船舶和特种船舶的研发设计、制造、维修及绿色拆解技术。发展“互联网+航运”,打造高端船舶装备产业链,推进海洋船舶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六)打造X个未来海洋产业。前瞻布局深海矿产开发、氢能、卫星互联网等未来海洋产业。开展海底采矿机、海底泵、升降管等海洋矿产勘探开采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海上绿色氢能工程关键技术储备,探索谋划海洋氢能“产—储—输—用”核心产业链。鼓励研发北斗卫星船舶定位及海上通信系统,发展航天高端产品和核心电子元器件、产品研发与总装测试集成、基于卫星互联网的卫星综合应用等产业。

    四、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

    (七)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厚植海洋科教服务优势,推进湖畔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融入国家实验室布局,支持海洋二所争创海洋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建设省海洋科学院。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和有条件的企业创建海洋科技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市属高校在海洋生物、深海技术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提升涉海类学科专业建设能力,构建梯次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关键技术与核心应用场景融合,提升海洋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八)实施海洋数字经济赋能工程。深入推进海洋数字产业化,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等新技术应用,助推海洋通信网络、海底光纤电缆、船用导航雷达等产品研制与开发。全面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加速数字技术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重点推动视觉智能产业在海洋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新型海洋数字城市建设,探索完善多元共治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强数字技术在海上交通、治安管理、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

    (九)实施绿色能源低碳工程。加快白马湖实验室等高水平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大力推进海洋新材料、船舶制造产业绿色化转型。推进高功率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发展。推动风电装备产业链提升,研发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机组,延伸发展超长低风速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重点突破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攻关发电机组水下密封、低流速启动、冷却等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绿色能源领军企业。

    (十)实施重大项目推进工程。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加快推进杭甬运河新坝二线船闸工程、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杭州市萧围西线提标加固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深冷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等产业项目建设。聚焦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争取招引落地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十一)实施开放平台培育工程。加快培育省级海洋产业提质增效倍增平台,完善各类涉海生产要素配置,打造全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加大细分领域重大平台建设力度,发挥综合枢纽优势,谋划建设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加快创建成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谋划推进杭州地区“无水港”建设,建立健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监管模式。支持海水淡化配套设备生产,加快建设国家级海水淡化装备产业基地。

    (十二)实施专业人才支撑工程。加强海洋人才教育支持,鼓励在杭高校探索构建涉海类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体制,健全分配和激励机制,推动实施学术贡献、工程应用、市场价值等领域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优化海洋人才发展生态,赋予海洋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优化薪酬福利、医疗保障、住房供给、子女就学等多种形式配套保障。

    五、保障措施

    (十三)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前期谋划、过程跟进、结果考评的闭环工作体系,定期调度涉海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针对重点领域设立专项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合作。加大海洋专家智库参与力度,构建海洋重大事项决策咨询制度。

    (十四)加强要素保障。加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和用能管理,依法保障海洋经济重大产业项目用地、用能需求。统筹整合各级资金,优化对海洋经济、科技、人才等方面投入,完善涉海领域支持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开发海洋金融产品,多渠道支持海洋产业发展建设。

    (十五)强化监督评估。加强方案实施监督评估,对重大任务和政策措施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动态管理,形成重点任务进度表、问题销号进度表。开展海洋经济工作年度评价,完善运行监测与评估体系,深化海洋经济核心产业统计核算,建立健全涉海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

    本方案自2024年8月18日起施行,由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实施。

    附件:杭州市海洋经济倍增行动主要指标

    来源机构: 国际风力发电网 | 点击量:0
  • 摘要:

    7月18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有序构建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业厂房屋顶开展试点。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实施“千乡万村沐光计划”,推动农房屋顶、农业设施加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开展光伏与农业融合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

    文件确定:到2030年,以多能融合为特征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构建。石化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形成可供全国石化行业复制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以英歌石科学城为载体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在“风、光、核、储、氢”等多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化学储能、风能装备、光伏装备、核能装备、CCUS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


    原文如下: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业经大连市第十七届人民政府第九十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市人民政府

    2024年7月18日

    国家碳达峰试点(大连)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大连市国家碳达峰试点工作,根据《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发改环资〔2023〕1409号)相关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总体部署和碳达峰试点建设有关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碳减排工作,锚定“两先区”建设目标,以推动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探索构建具有大连特色的新型能源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跃升,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凝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滨城特色的经验和政策举措。

    二、试点目标

    以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推进全市碳达峰工作。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石化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方面凝练形成一批成熟的碳达峰路径经验,基本建成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到2030年,以多能融合为特征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初步构建。石化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建立,形成可供全国石化行业复制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以英歌石科学城为载体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充分发挥,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新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在“风、光、核、储、氢”等多领域形成优势和特色,在新能源汽车、氢能、化学储能、风能装备、光伏装备、核能装备、CCUS领域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示范基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超过60%。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70%。

    1.大力推进风电开发。坚持陆海并重,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和消纳能力充足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到2030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以上。积极推进陆上风电,2025年前,以瓦房店、普兰店等区域为重点,建成配建储能的140万千瓦陆上智慧风电工程;2030年前,根据全省电力消纳形势,谋划建设新一批陆上风电项目。有序推进海上风电,2025年前,以庄河市、长海县等海域为重点,推动已获规划批复的190万千瓦海上风电建成投运;2030年前,实施大连市海上风电二期项目。大力发展分布式风电,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计划”,以微电网为单元大力推动乡村风电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有关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2.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有序构建光伏发电基地。到203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商业厂房屋顶开展试点。到2025年,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实施“千乡万村沐光计划”,推动农房屋顶、农业设施加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开展光伏与农业融合项目建设,优先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3.控制煤电发展。结合电力供需形势,合理控制煤电装机容量,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严控新增煤电项目,除保障我市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供热的热电联产项目外,不再新建单纯以发电为目的的煤电项目,根据国家政策确需新建、改建的机组煤耗标准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全面梳理符合淘汰关停条件和服役期满的煤电机组,对符合淘汰范围规定的机组纳入台账管理。有序推进服役期满机组关停或改调峰备用。分类实施煤电机组改造,结合不同煤耗水平煤电机组实际情况,分类实施改造升级。完成现役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有关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4.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到2025年,全市核电装机规模达到671万千瓦;到203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9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占比达到60%以上。推动庄河核电项目一期两台机组2025年前开工建设,2030年前投产。启动庄河核电二期工程建设,做好普兰店核电厂址保护工作。加快推广核能综合利用,探索核能供暖、核电余热海水淡化、核能制氢等综合利用,打造全国核能综合利用新标杆。利用红沿河核电站资源,探索长距离、大温差集中供热供暖技术应用。重点实施红沿河核能零碳供暖示范工程,逐步推动瓦房店、普兰店及主城区实施核能供热。推进红沿河核电站电解水制氢。研究推动核能由单一居民供热,向工业生产等领域拓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海洋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普兰店区政府、瓦房店市政府、庄河市政府)

    5.加快推进储能规模化应用。以解决风电和光伏就地消纳为重点,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50万千瓦以上。大力发展抽水蓄能,2030年前,建成庄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争取庄河城山抽水蓄能纳入国家重点实施项目,庄河英那抽水蓄能等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积极发展新型储能。推进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大规模应用化学储能等新型储能方式,推动新能源场站合理配置新型储能,鼓励在电网侧以“企业自建”“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运营新型储能电站。继续推进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二期建设。探索储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国资委、国网大连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二)打造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围绕“制、储、运、加、用”,打造兼具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氢能产业链条。到2030年,发展成为我国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和氢燃料电池制造基地,产业产值超过800亿元。

    1.建立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加速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石化产业副产制氢,建立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工业副产氢为辅的多元化制氢产业体系。构建低成本氢能供应体系,充分利用长兴岛、大孤山、松木岛等化工园区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化提纯技术,充分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优势,构建低成本氢能供应体系。构建绿色可再生能源制氢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本地消纳制氢,探索“滩涂风光发电—储能—海水淡化—电解水制氢—绿氢消纳—产业发展”大连模式。推进海上风电及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项目。(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2.大力发展氢能装备产业。推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相关装备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产业。加快氢能生产及储运装备制造,突破新材料高压安全储运氢设备、储运氢设备压力检测和轻量化、高效液氢制备、高容量固态储运氢、氢能安全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加氢机、控制阀组、氢气压缩机、液(气)氢贮罐等氢能配套产业。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重点发展低成本、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及规模化生产,加快发展双极板、膜电极、催化剂等关键部件制造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3.探索氢产业多领域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氢能交通先行先试,拓宽在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加强氢能在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在主城区和金普新区开展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及乘用车示范应用,在现有陆上轨道交通线路开展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示范应用。鼓励水上旅游运输企业探索氢能船舶在水上旅游线路和公务执勤领域示范应用。依托大窑湾港区开展氢能港口综合示范。依托庄河、瓦房店、太平湾海上风电场,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能电站应用示范。加强氢能工业示范,推动恒力石化探索开展清洁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化等生产过程中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支持登沙河经济区探索开展以氢为还原剂的氢冶金示范。探索推进氢能小镇示范,在大王家岛试点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氢气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通信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文旅集团、大连交通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4.积极打造氢产业发展高地。全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打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发展壮大特色化产业集群。引育头部企业,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布局产业创新平台,引领行业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打造特色氢能产业集群,以高新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庄河市、太平湾为载体,推动氢能产业特色化集聚。支持大连自贸片区氢能产业园打造市级氢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支持以“电氢耦合、氢电联动”为核心的太平湾“氢湾·风港”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集氢电联动、氢能制取、储运加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5.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市氢能产业布局,结合产业发展进程,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氢储运网络,适时开展长期氢气管网建设规划研究,有序推进氢储运基础设施和氢气管网建设,在长兴岛、松木岛和大孤山等石化园区开展管道输氢基础设施示范,逐步构建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积极推进加氢站建设,推动各地区编制加氢站规划,逐步发展形成全市加氢站/氢气充装站网络。结合产业园区和示范工程的布局推进建设专用加氢站和加油站改扩建成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合建站。(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三)建设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城市。聚焦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统筹工业发展和节能降碳,着眼绿色低碳经济领跑优势,全链条谋划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1.推进石化化工行业全周期全链条减碳。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源头轻质化、节能减排全周期全链条减碳。到2030年,石化化工实现高端化低碳化发展,形成可供全国石化行业复制推广的绿色低碳转型经验。加快推进结构延链减碳,实施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优化升级工程。加快长兴岛(西中岛)石化基地建设,依托烯烃资源延伸发展下游产业。以芳烃资源为源头,发展聚酯、工业丝产业,带动纺织面料产业发展。实施好长兴岛聚酯园延链、补链、强链、固链示范项目。加强源头减碳,有序控制石油、煤炭等化石原料使用,加快布局低碳醇(甲醇、乙醇)、轻烃(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等轻质化原料工艺路线。强化过程减碳,加快石化低碳工艺革新,实施少油控煤工程,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探索跨行业工艺流程耦合和多能互补。鼓励开展余热发电等能源二次利用。实施工艺流程优化升级、装置设备绿色低碳改造,推进能效达标改造,推动化工园区能源梯级利用、物料循环利用。做好末端减碳。利用化工园区富产二氧化碳资源,植入碳捕集利用产业链,生产液态阳光甲醇、可降解塑料、碳酸二甲酯等高值化学品产品。鼓励石化龙头企业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增强重点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提升供应链绿色低碳水平。促进产业间协同减碳,实施短流程原油裂解制烯烃技术示范,推动绿氢与炼油、化工产业链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2.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以船舶制造业、新能源装备为突破口,率先推进绿色化发展。到2025年,实现绿色制造水平大幅跃升,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绿智并举推动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绿色化转型升级工程,依托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中远海运重工、中远海运川崎等企业,全面推动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推动绿色船舶产业发展,打造低碳、零碳燃料的绿色船舶。重点发展LNG燃料动力船、液化气运输船(VLGC)、乙烷运输船(VLEC)、LNG加注船及中小型气体运输船。加速产业数字赋能减碳,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和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施“互联网+”绿色制造行动,开展资源能源和污染物全过程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壮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引进新一代新能源整车项目。打造全钒液流全产业链,壮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产业规模,建设金普新区化学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完善风能装备全产业链,着力提升风电机组关键部件生产和整机总装水平,加快大功率风电设备研制及产业化,建设国内最大的兆瓦级风电核心零部件研制基地。培育壮大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建设甘井子区光伏装备产业基地。建设核能装备产业链,形成核岛、常规岛、辅助设施全产业链生产能力,建设具有国际领先优势的核岛关键设备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3.锻造绿色低碳新产业优势。布局节能减碳和碳汇重点产业,培育智慧能源、氢基燃料、生物质能、双碳服务新兴产业。到2030年,CCUS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节能环保、绿色建筑、CCUS分别形成百亿产业集群。做强节能减碳产业,打造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总包和服务产业链。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若干节能环保优势产业,带动制造业产业产品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打造从设计到建设、运维的完整绿色建筑产业链。加快发展碳汇产业,聚焦CCUS产业,重点发展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再液化装置,二氧化碳储罐、槽车、大型运输船、二氧化碳浮式存储平台、注入平台、注井装备等CCUS关键产品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在化工、水泥、火电领域推广CCUS工程。积极培育生态碳汇产业,提升海洋生态碳汇能力,在海洋碳汇领域构建大连特色产业。谋划布局新兴低碳产业,培育智慧能源产业,依托数字能源北方(大连)产业基地,推进金普新区打造百亿级数字能源产业。培育氢基燃料产业,谋划甲醇绿色产业新生态,开展甲醇生产—运输—储运—利用全产业链工业示范,建设大型甲醇储备利用基地。培育生物质能产业,推进金普新区、瓦房店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培育双碳服务业,推动碳核算、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四)打造双碳技术创新策源中心。统筹规划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以高水平建设英歌石科学城为动力源和增长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双碳创新策源中心,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引领全市实现创新能级、产业能级跃升发展。

    1.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领域方向上,以洁净能源为主线,向智能制造、海洋工程等战略新兴领域深化拓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围绕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氢能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先进储能、燃料电池等洁净能源技术核心方向部署高能级科研基础设施。高水平创新平台集群打造上,推动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总部)重大创新载体建设;组建洁净能源领域辽宁实验室,以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实验室为主体争建“双碳”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科大能源学院、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发展。服务支撑平台建设上,建设共享实验室、人才服务综合平台、多层次金融平台、国家洁净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多元化科技服务平台,构建融合科研链、人才链、创新链、要素链、转化链的科技服务业态。突破机制体制障碍,加速汇聚国内外顶尖创新平台,引育各类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集聚创新型企业,推动形成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型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到2027年,英歌石科学城实现全面运营,洁净能源技术源头作用初步显现,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引领绿色低碳新产业加快发展。(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突破绿色低碳前沿和重点行业关键技术。超前部署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围绕高能效循环利用、零碳能源、负排放,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省市重大前沿科技项目。围绕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行业关键技术突破。能源领域,突破煤电低碳清洁利用、焦炉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煤清洁转化与石油化工的耦合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技术研发。搭建源网荷储互动平台,推动高效输变电能源转换,推进智能电网、智能微电网、智慧能源等项目。工业领域,聚焦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强化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压高效利用、原料循环利用等技术研究。交通领域,大力研发传统载运工具降碳、整车及部件轻量化、新能源燃料替代、氢燃气轮机、氢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重点研发针对硫排放限制的脱硫塔技术,针对氨氮化物排放控制的废气再循环、低压双燃料系统,LNG双燃料超大型油船、氢燃料船、氨燃料船等船舶可替代燃料。到2025年,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40项,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取得较大进展,在燃料替代、工业减排、CCUS等领域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推动实现产业迭代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牵头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3.强化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引领。积极推动新能源绿色替代,在工业、交通等行业领域推进核能、太阳能、氢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大规模投入与转换替代。加速先进适应性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大连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大连松木岛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模式,在双碳领域建设若干共建共享模式的中试基地。大力实施先进低碳零碳技术示范工程,推进低碳零碳能源、工业流程再造、CCUS技术等示范应用。推进低碳零碳园区绿色综合示范发展,推动屋顶光伏发电等零碳项目,实施零碳智慧园区建设。完善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遴选示范机制,建立大连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项目储备库。(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五)建设长海县低碳示范岛。探索县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能源、交通、城乡低碳化和海洋生态碳汇先行的低碳示范岛,力争创建全省第一个县域近零碳排放区。

    1.构建海岛清洁高效能源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2030年,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60%。大力开发多元可再生能源,加快国电投大连市花园口Ⅰ海上风电场项目(长海县海域)和广鹿岛南部等海域海上风电场建设。探索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项目示范。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小容量、低电压等级的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等生态复合型光伏电站开发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海洋能发电项目示范应用。构建智慧坚强海岛智能微电网,开展独立性海岛微电网研究,建设“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提升电网智慧化水平和综合调节能力,推进实施乌蟒岛微电网示范项目。探索建设零煤岛屿,分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因地制宜探索海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清洁能源供暖,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取暖。(责任单位:长海县政府牵头负责)

    2.推进海岛绿色宜居型城乡建设。将绿色低碳发展指标纳入长海县县域国土空间和城乡建设规划,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城乡。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在大长山岛新城区探索公园型、社区型、园区型、乡村型四类低碳单元示范。加强县域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和拆除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加大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推广应用。加快提升海岛建筑能效水平。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全县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一星级标准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不低于10%。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探索实施超低(近零)能耗项目。(责任单位:长海县政府牵头负责)

    3.构建低碳化海岛交通体系。围绕基础设施提升、运输工具低碳化、推行绿色交通等全面建设全岛全域性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进长山群岛绿色交通工程建设,加大岛内绿色交通设施供给。有序推进充电桩、加气站、加氢站等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车船应用,完善港口岸电设施布局,深入推进船舶靠港岸电使用。持续推动混合动力船舶、纯电动船舶、LNG动力船舶等清洁能源化改造,探索开展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实施岛内交通工具绿色化工程,普及氢能等新能源公交车。打造全岛绿色出行友好环境,大力发展以“公交+慢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模式,完善岛内公共交通,发展慢行交通和共享交通。完善岛内绿色接驳、绿色换乘体系建设。(责任单位:长海县政府牵头负责)

    4.大力发展海岛海洋碳汇。立足资源挖潜优势,推进海洋碳汇建设。促进蓝碳增汇,实施一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整治修复大长山、小长山、广鹿等海岛岸线、湿地、海草床,加大美丽海湾建设,创建无废海滩,打造一批可观察、可核查、可复制、可推广的海草床生态修复和蓝碳增汇样板示范工程。探索建设碳汇渔业试点,打造集海洋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增殖、碳汇养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碳汇渔业区”。探索蓝碳交易,推进长海县蓝碳数据库建设,推进海洋碳汇交易产品包装,推进北方首个蓝碳交易。(责任单位:长海县政府牵头负责)

    (六)加快交通、建筑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建筑、交通领域的节能减碳力度,着力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建造,积极打造绿色城乡。

    1.加强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分区域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交通能源系统。新建物流枢纽、仓储分拣设施等按照“能设尽设”的原则增建光伏设施,谋划大连新机场和临空产业园、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推进光伏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在太平湾港区、庄河港区发展临港风电等新能源系统。加强低碳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停车场与充电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广双向互动智能充电设施。加大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力度,在大窑湾、大连湾等港区增建变频船舶岸电系统,太平湾码头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到2025年,新建充电桩3000个以上,基本建成适度超前、互联互通、智能高效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大连交通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2.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海铁运输比例。发挥铁路和海路的比较优势,推进煤炭、矿石等大宗货物疏港由公路向铁路运输转移,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甩挂运输和滚装运输等多式联运。鼓励重点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货车。建设低碳城市交通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设施。持续、深入实施路网微循环畅通工程,加快改善非机动车、行人交通系统及行人过街设施,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公交站点、建筑连廊、地下通道等配套接驳设施。优化城市公交专用道建设,提升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广“公共交通+定制出行+共享交通”多元出行服务。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其他方式为补充”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推进快速公交、微循环公交发展。到2025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大连交通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3.加强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强化绿色低碳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统筹布局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滨水空间和城市绿道。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城市公园体系和林荫系统。积极推动清洁供暖。建设绿色低碳县城、社区,探索发展零碳社区。培育绿色低碳乡村,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扩大清洁燃料利用规模,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推行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4.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建造。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建筑,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0%。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扩大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落实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的重点任务,推动政府投资工程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绿色建材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比例。到2030年星级绿色建筑全面推广使用绿色建材。(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七)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形成全社会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良好氛围。

    1.加强绿色低碳宣传教育。抓好学校绿色低碳、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碳达峰碳中和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依托本地和外埠高校教育培训基地,组织从事绿色低碳发展工作的领导干部开展专题培训。通过举办低碳技术产品展览、低碳讲座、低碳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组织各类节能特色活动,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深入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2.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商贸,促进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完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工作,创建国家绿色出行城市。探索建立社区或街道建立碳普惠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碳普惠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光盘行动”,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推广绿色包装,推动包装印刷减量化,减少印刷面积和颜色种类。(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市妇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3.打造企业绿色低碳引领样板。发挥市属国有企业表率作用,带头开展碳排放核算,研究碳减排路径,“一企一策”制定节能降碳专项工作方案。推进企业碳排放交易信息披露。市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碳交易重点企业建立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计入企业环保信用。稳步推进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评价工作,督促、指导全市交易企业按时清缴履约。打造恒力石化绿色工厂、恒基水务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连市传染病医院绿色建筑、融科储能新型储能、红沿河核电等一批绿色低碳引领样板,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示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四、政策创新

    (一)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编制市级能源平衡表,健全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碳排放基础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能源消费计量、统计、监测体系。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落实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探索开展重点企业碳排放在线监测体系建设研究,推进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碳排放实测技术领域应用。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人员业务培训机制,加强统计队伍和信息化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二)推动环评领域开展碳排放评价。强化重大项目碳排放控制,深度执行《支持振兴发展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方案(试行)》,在“两高”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探索开展碳排放评价,推动“两高”行业绿色低碳发展,逐步扩大碳排放评价制度实施范围,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制度深度融合。积极落实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评价制度,引导重点行业合理控制碳排放增量。(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牵头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三)建立健全双碳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各区市县落实政府责任,制定本地区双碳产业行动方案,建立双碳产业发展评估机制,推动双碳产业落地落实。推动国有企业通过直接控股参股、投资基金等方式布局双碳产业。支持设立新能源等双碳领域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及加大扶持氢能等行业协会发展,形成全社会关注双碳产业发展氛围。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对双碳产业项目在建设用地指标、征林、用海优先予以保障,在立项、规划、环评等审批方面重点倾斜。在双碳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以产业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建双碳产业联盟。建设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提升双碳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四)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建立大连市企业碳市场服务中心或服务机构,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入市交易、履约清缴。探索开展森林、湿地、海洋等碳汇核算和碳汇产品交易业务。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等市场化交易。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工作部署和辽宁省电力市场建设安排,积极稳妥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发展市场化节能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托管等综合服务模式。围绕碳达峰工作要求,支持重点企业积极参与绿电交易。(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五)建立绿色金融赋能机制。提升碳金融基础支撑能力。提升金融数字化水平,推动全市绿色项目储备和绿色产业数据库建设,推进各金融机构精准“识绿”。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增量扩面,拓宽“绿票通”再贴现通道,建立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基础数据库。建立双碳产业上市融资项目库。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鼓励金融机构研发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开展绿色信用贷款、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碳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绿色供应链票据融资、碳远期、碳掉期、碳期权、碳租售等金融产品创新。全面落实绿色信贷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研究重要事项、制定重大政策、组织重大工程。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重点任务分工,扎实推进各领域碳达峰相关工作开展。各地区相应建立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领导机制,深入开展各地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对各区县、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确保各项任务有布置、有督促、有落实、有结果。(责任单位: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支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强化对清洁能源推广和应用、石化和钢铁等重点行业领域低碳转型、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碳减排重点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研究设立双碳产业相关子基金,重点扶持双碳产业项目。打造全市产融合作平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储能和增量配电网项目。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方面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三)推进合作交流。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为重点方向,借助“夏季达沃斯论坛”“数交会”“专交会”“服博会”“中日博览会”等各类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推进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领域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支持举办高层次碳达峰碳中和国际学术会议或论坛,积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与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交流,主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和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政府外办、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经合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全球煤炭市场趋势报告指出,受主要经济体电力需求激增的抵消作用,尽管水电、太阳能和风能有所复苏与扩张,但预计全球煤炭需求在2024年和2025年将基本保持稳定。

    《煤炭年中更新》报告揭示,由于中国和印度两大煤炭消费国的强劲增长推动,2023年全球煤炭使用量将增长2.6%,达到历史峰值。电力和工业部门的煤炭需求均有增长,但主要增长动力源于煤炭用于弥补水力发电量不足和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所带来的缺口。

    在中国,煤炭消费量占据全球煤炭消费量一半以上。尽管2024年水力发电量已从前一年的极低水平回升,加之太阳能和风能持续快速部署,煤炭使用量的增长将显著放缓。然而,由于电力需求预计将再次大幅增长6.5%,中国的煤炭消费量不太可能下降。在印度,随着天气条件回归季节平均水平,预计煤炭需求增长将在2024年下半年放缓。然而,由于上半年水力发电量低,极端热浪和强劲经济增长导致电力需求大幅增加,印度煤炭消费量急剧上升。

    欧洲煤炭需求继续呈现自2000年代后期以来的下降趋势,这主要归因于发电领域的减排努力。继2023年下降超过25%后,预计今年欧盟的煤炭发电量将再次大幅下降。近年来,美国煤炭使用量也在大幅减少,但更强劲的电力需求和从煤炭到天然气的转换减少可能会减缓2024年的这一趋势。日本和韩国继续减少对煤炭的依赖,但速度较欧洲慢。

    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与安全主任Keisuke Sadamori表示:“基于当前政策环境和市场趋势的分析,我们预计到2025年,全球煤炭需求将基本保持平稳。太阳能和风能的持续快速部署,以及中国水电的复苏,给煤炭使用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电力行业作为全球煤炭需求的主要驱动力,在几个主要经济体的电力消费增长强劲。若非电力需求增长如此迅速,我们本将看到全球煤炭使用量下降。结构性趋势预示着全球煤炭需求将达到一个转折点,并很快开始下降。”

    在供应方面,全球煤炭产量在经历前一年的稳步增长后,预计2024年将略有下降。中国煤炭产量在经历两年显著增长后将放缓,而印度煤炭产量预计将继续提升,供应量将在2024年增加约10%。发达经济体的煤炭产量正在下降,这大致反映了需求变化。

    报告发现,尽管自2017年以来欧洲进口量暴跌,东北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北)进口量下降,但全球煤炭贸易量仍维持历史高位。然而,其他国家正介入以吸收现有供应。预计到2024年,越南将成为第五大煤炭进口国,超过中国台北。中国和印度的进口量仍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

    报告还指出,尽管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煤炭产量下降,对俄罗斯生产商的制裁收紧,以及一些出口国出现供应中断,但全球煤炭市场供应依然充足。由于天然气价格较近年来更为稳定,2024年上半年煤炭价格仍将保持区间波动。煤炭价格已恢复至全球能源危机前的水平,但受通胀压力影响,价格仍处于高位。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7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度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列入本方案的项目须配建一定比例储能设施或购买相应比例的共享储能服务。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配置比例分别为装机容量的20%、2小时和10%、2小时。具体按《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新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的通知》(桂能新能〔2024〕11号)有关规定执行。

    列入2024年度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的项目共209个,装机容量2644.5万千瓦。

    其中,陆上风电项目183个,装机容量2332.5万千瓦,按20%、2小时配储,配储总规模:4.665GW/9.33GWh;

    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26个,装机容量约312万千瓦,按10%、2小时配储,配储总规模:312MW/624MWh;

    本次风电、光伏209个项目共需配储规模预计约为:4.977GW/9.954GWh。

    原文如下:


    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关于印发2024年度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


    各市发展改革委,各电网企业,有关项目单位: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文件要求,我局依据竞争性配置评分结果及有关规则统筹制定了2024年度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现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列入2024年度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的项目共209个,装机容量2644.5万千瓦。其中,陆上风电项目183个,装机容量2332.5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26个,装机容量约312万千瓦。

    二、列入建设方案的项目须抓紧开展前期工作,从建设方案发布之日起,风电项目要求9个月内申报核准并于核准后两年半内全容量并网,光伏项目要求两年内全容量建成投产。项目单位为联合体的,需按申报时联合体协议明确的股比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资公司,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申报核准或备案。核准及备案具体要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调整陆上风电项目核准权限的通知》(桂发改新能〔2023〕72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光伏电站项目备案有关事项的通知》(桂发改新能〔2023〕76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陆上风电项目核准工作的通知》(桂发改新能〔2024〕47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三、列入本方案的项目须配建一定比例储能设施或购买相应比例的共享储能服务。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配置比例分别为装机容量的20%、2小时和10%、2小时。具体按《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新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的通知》(桂能新能〔2024〕11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做好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1〕445号)要求,考虑规划整体性和运行需要,优先电网企业承建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满足新能源并网需求,确保送出工程与电源建设的进度相匹配。电网企业按要求积极做好列入建设方案项目的并网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流程,缩短审批周期,指导新能源项目企业做好项目接入各项工作,提前谋划、持续加强网架建设,提高新能源项目接入和消纳能力。对电网企业建设有困难或建设时序不匹配的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在自愿原则下可由新能源企业自行建设,接入系统方案需服从自治区统筹安排。

    五、各项目单位在申报时已出具项目取得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要素保障部门支持性意见,列入本建设方案后如因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公益林、生态保护红线等因素导致规模减少、无法开工或调出本建设方案的,相关风险和责任由项目单位自行承担。

    六、请各市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风电、光伏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工作,指导项目单位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推动项目早日形成实物工作量,有效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列入本建设方案项目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自动列为新能源项目建设情况清单化管理项目,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我区新能源项目建设情况清单化管理工作的通知》(桂发改新能〔2023〕20号)管理。项目建成并网后,项目单位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建档立卡,并按要求做好新能源消纳基础数据报送工作。

    七、未经我局同意,项目建成投产前不得擅自变更项目业主、变更建设地点、进行项目转让。如有此类行为,查实后将依法撤销该项目的核准文件或收回建设指标。

    八、请各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督导力度,督促项目业主文明安全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我局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8号)有关要求,不定期联合有关部门或电网企业对本通知要求的事项履行情况进行核查。如发现未落实本通知有关要求的,我局将采取相应惩戒措施。

    特此通知。

    附件:

    广西2024年陆上风电建设方案项目清单.pdf

    广西2024年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项目清单.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能源局


    2024年7月24日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西藏自治区萨迦县,“中核萨迦30万千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正在进入风电叶片运输和安装的高峰时期。一枚枚长90.5米、重23.6吨的东方电气风电叶片,连日来持续装车运往项目海拔最高处5193米的安装现场。

    “项目风电场平均海拔约4600米,共选用40台由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5.0兆瓦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项目经理蔡文韬说,该机组满功率发电时,转动一小时可满足4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高海拔风能资源,具有发展风力发电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多家央企致力于开拓西藏风电市场,推动了西藏新能源从设计到建设再到并网发电的“高原速度”。

    从萨迦县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约560公里,海拔5050米的山南市措美哲古风电场已建成投用。作为西藏首个并网的风电项目,措美哲古风电项目截至今年5月底已发电超2.35亿千瓦时,可满足周边十几万家庭一年用电量,有效缓解了西藏的电力缺口。

    风电上高原,并不是把机组搬上高原就行,面对海拔、气候等全新挑战,需要大量创新研究,甚至连风电叶片,都必须定制特殊宽度。

    东方电气风电研究设计院副主任工程师杨奎滨说,这是因为机组在高海拔环境也有“高原反应”:空气密度过低会引起机组失速,效率下降;低气压会引起电气绝缘性能降低;高紫外线会导致一些部件加速老化;高湍流、风速风向变化大导致评估难……进入到超高原风电技术的“无人区”,处处都是拦路虎,需要从设计上、技术上去解决。

    研制人员先仿真计算,再模拟实验,最后持续数周实地测量数据、进行验证。经过反复推演和实践,以叶片加宽、电机选型等解决了失速难题,以特殊涂层等解决老化问题……目前我国不但掌握了超高原风电的自主全套技术,还有了国内主要风资源开发的大数据平台,让风电开发进入智能时代。

    “祖祖辈辈常年经历寒风刺骨,没想到如今能通过风力发电保障人们每天的生产生活需要,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红利。”三峡集团西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职工格桑旺拉仰望风机,意气风发。

    得益于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工程建造水平的提升,近年来,西藏能源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记者从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获悉,西藏水电、光伏发电、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突破500万千瓦,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超过90%。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7月23日,中国海油宣布在南海北部湾盆地探获千方井。 据了解,乌石16-5构造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乌石凹陷,平均水深约25米。评价井WS16-5-4完钻深度4185米,钻遇油层厚度超65米。经测试,该井平均日产油当量超1000立方米,获得乌石凹陷首口测试千方井突破,有望成为中型规模油田。目前乌石油田群探明原油地质储量已超1亿立方米。 中国海油总地质师徐长贵表示,中国海油经过多年持续攻关,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有力推动乌石油田周边滚动勘探。首口测试千方井展示了北部湾乌石凹陷成熟区滚动勘探开发的巨大潜力,对中国海上油区的滚动扩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煤电是中国能源电力供应系统的主体支撑,如何推进煤电机组清洁低碳化发展,是业内关注的热点。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要求和保障措施,为煤电清洁低碳转型画出了“路线图”。

     “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进程中,综合考虑新能源电力的不稳定性和新型储能技术的较高成本,煤电在电力安全保障中仍发挥着‘压舱石’作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姜士宏说。

     2023年,煤电以不足40%的装机占比,承担了全国70%的顶峰保供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国民生用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也要认识到,我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比重的40%,实施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推动降低煤电碳排放水平,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姜士宏说。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向记者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实施煤电节能改造,“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前三年全国平均供电煤耗分别下降37.0克/千瓦时、17.6克/千瓦时、9.9克/千瓦时和1.6克/千瓦时,煤电机组碳排放水平逐步降低。“但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煤电调峰的深度和频度持续增加,煤电运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亟须通过源端减碳、末端固碳等技术方式进一步推动煤电低碳转型。”张琳说。 

    《行动方案》综合考虑行业发展现状、技术研发水平,科学设置分阶段降碳目标:到2025年和2027年,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项目度电碳排放分别较2023年同类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左右和50%左右,在实践中拓宽煤电低碳发电技术路线、降低建造和运行成本,为规模化推进煤电低碳转型积累经验。 

    姜士宏说:“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现役煤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已普遍达到气电排放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相当于提高了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针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有关要求,《行动方案》提出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3种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方式。 

    生物质掺烧方面,综合考虑生物质资源供应、收集半径、锅炉适应性等因素,提出以农林废弃物、沙生植物、能源植物为重点,实施煤电机组耦合生物质发电,并将掺烧比例定在10%以上。

     绿氨掺烧方面,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水制绿氢,再合成绿氨后入炉掺烧的流程相对较长、环节相对较多,为保障项目稳定运行,《行动方案》提出所在地应具备可靠的绿氨来源,并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以满足绿氨制备需要。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鼓励采用化学法、吸附法、膜法等多种捕集方式,因地制宜实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质利用和化学利用,重点在于进行多技术路线比选,探索差异化的低碳改造和建设路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认为,在煤电低碳化技术推广过程中,应紧抓工程示范这一关键环节,掌握不同机组条件、不同工况下各类低碳化技术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推动煤电低碳化技术从“实验室”踏入“应用场”,走出一条技术成熟、成本可控、安全可靠的煤电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近日宣布,德国联邦与州政府已向23个氢能项目拨款46亿欧元资金,旨在全面推动绿色氢能的生产、储存与运输能力的发展。

    此次资助覆盖了氢能产业的整条价值链,包含生产端建设总电解槽容量高达1.4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制氢设施,储存端部署总储存容量达370千兆瓦时的创新储氢方案,运输端建设长达2000公里的氢气运输管道,并使用液态有机氢运输船(LOHC)技术,预计每年可运输约1800吨氢气。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公开表示,通过为氢项目提供资金,德国正在向欧洲及其他地区的气候中和和可持续经济迈出重要一步。哈贝克强调,强大的氢基础设施对于德国工业和能源部门的脱碳至关重要。他补充说,氢气管道将成为工业中心的生命线,为加速实现气候中和奠定基础。

    据该部门称,这46亿欧元的部分资金支持来自德国复苏和复原计划(DARP),并吸引了参与企业额外投资33亿欧元,预计至2030年总投资额将达到约79亿欧元。

    此外,德国政府还计划推出氢气和氢气衍生物的进口战略,旨在明确德国对氢及其衍生物的进口需求,并推动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进口走廊,为氢能产业的全球布局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7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在京发布《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今年上半年全国电力消费需求和生产供应等情况,预测了下半年的电力供需形势。

    以下为《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新闻发布稿)全文:

    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

    今年以来,电力行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电力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弘扬电力精神,攻坚克难,经受住了冬季大范围极端严寒、雨雪冰冻天气,以及夏季多轮高温等考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强电力保障。全国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

    一、2024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一)电力消费需求情况

    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5%。分月份看,1-2月、3月、4月、5月、6月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1.0%、7.4%、7.0%、7.2%、5.8%。1-2月受低温、闰年、上年同期低基数叠加影响,电力消费为两位数增长;3、4、5月电力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6月受部分地区气温低于上年同期等因素影响,电力消费增速有所回落。

    一是第一产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畜牧业用电增速领先。上半年,第一产业用电量623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3%,同比增长8.8%,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8.0%。上半年,畜牧业、渔业、农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0.1%、9.5%、7.9%。

    二是第二产业用电量较快增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领先。上半年,第二产业用电量3.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5.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6.9%。二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9%。上半年,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6.5%。分大类看,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3.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平均增长水平6.2个百分点,制造业延续转型升级趋势。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中的9个子行业用电量增速均超过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5.7%,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大幅增长54.9%。消费品制造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7.6%,消费品制造业中的12个子行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中,家具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同比增速超过10%。四大高载能行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4.0%;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7%、5.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零增长,季度增速从一季度的-1.6%上升至二季度的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1.5%,其中水泥制造用电量同比下降13.6%。

    三是第三产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互联网数据服务、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高速增长。上半年,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8.3%,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25.6%。二季度,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2%。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18.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3.3%)、住宿和餐饮业(12.3%)用电量增速超过第三产业整体增长水平。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带动下,互联网数据服务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33.0%。电动汽车高速发展,充换电服务业上半年用电量同比增长63.7%。

    四是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较快增长。上半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7.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4.5%,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6.0%。二季度,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5.5%。

    五是全国所有省份用电量均为正增长,西部用电增速领先。上半年,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7.7%、8.0%、9.6%和3.4%。上半年,全国所有省份全社会用电量均为正增长,其中,西藏(15.7%)、新疆(15.2%)、云南(14.2%)、安徽(13.3%)、海南(12.0%)、内蒙古(11.5%)6个省份用电量增速超过10%。

    (二)电力生产供应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到55.7%。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一是电力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重点调查企业电力完成投资合计5981亿元,同比增长10.6%。分类型看,电源完成投资3441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投资的比重为85%。电网完成投资2540亿元,同比增长23.7%。

    二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煤电。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3亿千瓦,同比多投产1878万千瓦;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36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为89%。截至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火电14.1亿千瓦,其中煤电11.7亿千瓦,同比增长2.5%,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8.1%,同比降低4.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7.1亿千瓦,同比增长24.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55.7%,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电力装机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分类型看,水电4.3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5439万千瓦;核电5808万千瓦;并网风电4.7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4.3亿千瓦、海上风电381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7.1亿千瓦。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6月底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8.4%,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

    三是水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其中,规模以上电厂太阳能发电、水电、风电、火电、核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7.1%、21.4%、6.9%、1.7%和0.1%。二季度,受降水同比增加以及上年同期低基数因素拉动,4、5、6月水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1.0%、38.6%、44.5%。上半年,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加2935亿千瓦时,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量的84.2%。

    四是水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其他类型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均同比下降。上半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1666小时,同比降低71小时。分类型看,水电1477小时,同比提高238小时。火电2099小时,同比降低43小时;其中,煤电2203小时,同比降低41小时;气电1084小时,同比降低53小时。核电3715小时,同比降低55小时。并网风电1134小时,同比降低103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626小时,同比降低32小时。

    五是跨区、跨省输送电量二季度增速明显上升。上半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39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3.7%、16.4%。二季度来水明显好转,西南地区水电发电量大幅增加,西南外送电量增速从一季度的同比下降16.1%上升至二季度同比增长72.8%。上半年,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880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0%,其中一、二季度同比分别增长4.8%、7.2%;内蒙古、山西、云南、四川、新疆上半年输出电量规模超过500亿千瓦时。

    (三)全国电力供需情况

    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上半年,电力行业企业全力以赴抓好保电保暖保供工作,全国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1月部分时段全国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多地出现大幅降温,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华北、华东、南方等地区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守牢了民生用电安全底线。蒙西电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电力供需形势持续偏紧,通过加强省间互济、采取需求侧管理等措施,大幅缓解了全网供电紧张局面。

    二、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一)电力消费预测

    预计2024年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6.5%左右,最高用电负荷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左右。气象部门最新预判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根据不同预测方法对全社会用电量预测结果,综合判断,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左右。受2023年下半年基数较高(2023年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2%,比2023年上半年增速提高3.2个百分点)等因素影响,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左右。预计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14.5亿千瓦左右,比2023年增加1亿千瓦。

    (二)电力供应预测

    预计2024年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累计装机占比将首次超过40%。在国家“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大力投资发展新能源。预计2024年全年新增发电装机规模与2023年基本相当,其中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3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13%。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9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的比重上升至57.5%;其中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容量达到13.5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比重将首次超过40%,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利用率将明显下降。火电14.6亿千瓦,其中煤电12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降至37%以下。

    (三)电力供需形势预测

    预计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综合考虑需求增长、电源投产以及一次能源情况,预计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蒙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江西、四川、重庆、广东、云南等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偏紧。

    注释:

    1.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两年平均增速是以2021年同期值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方法计算。

    3.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电厂发电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4.四大高载能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4个行业。

    5.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9个行业。

    6.消费品制造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2个行业。

    7.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650亿!涪陵气田新突破

    ——探访我国首个商业开发页岩气田

    涪陵,因榨菜而闻名,却又不止榨菜。

    12年前,中国石化在涪陵焦石坝实现页岩气勘探重大突破,拉开了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序幕。我国也由此成为北美以外首个实现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国家。

    近日,涪陵气田累计产量突破650亿立方米,洁净、高效的页岩气从几千米深的页岩层中被“榨”出,“搭乘”川气东送管道,进入沿线千家万户。

    65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按照一个家庭每天消耗0.5立方米的天然气计算,可满足约1.3亿个家庭使用一年。

    从零起步,带动我国页岩气开发技术加速驶入快车道,涪陵页岩气田是如何实现持续稳产上产,成为页岩气开发“中国样本”的?近日,记者走进涪陵,寻找答案。

    初探,靠自主研发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的焦页1HF井。井站掩映在绿意葱茏中,站前立着一块黑色页岩,上面刻印着醒目的红色字体——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开发功勋井。现场工作人员说,“功勋”二字意义重大——

    2012年11月28日,焦页1HF井放喷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实现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次年,焦页1HF井投产外销,正式拉开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序幕,并生产至今。

    “截至去年底,该井累产超过1.6亿立方米,目前仍然保持每天产气1万立方米。”焦页1HF井管理人员告诉记者。

    涪陵页岩气田稳产上产气井远不止焦页1HF井。截至目前,气田已累计部署立体开发调整井超500口,累计探明储量近9000亿立方米。

    “如果把开采常规天然气比作在静脉中采血,那么开发页岩气就如同直接从毛细血管中采血。”中国石化江汉石油工程公司相关负责人形象比喻。

    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以游离态或吸附态赋存于泥页岩之中,开采时需要将页岩压碎,气体才能通过空隙或裂缝逸出,是业界公认的世界级难题,其中水平井钻井和压裂技术尤为关键。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就是一场由水平井钻井和压裂技术创新驱动的能源产业变革。

    据中国石化所供资料显示,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31.57万亿立方米,高于美国的2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地质、技术到环保等多方面的挑战,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难度远高于美国。

    “勘探开发初期,我们可以说是‘四无’——无经验、无技术、无设备、无人才,很多员工都是第一次听说‘页岩气’。”涪陵页岩气技术人员回忆道。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为解决“缺经验”的难题,曾借鉴北美经验,实施页岩气探井百余口,却均未获得实质性发现。在此背景下,中国石化创新提出“二元富集理论”,部署实施了焦页1HF井,通过精确的目标识别和优化的钻井压裂技术,成功实现了页岩气的商业开采。

    为攻破“无技术”“无设备”的关卡,曾受制于国外设备只租不卖,不但成本高昂,还要面临供货周期长、维保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打破这一局面,中国石化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个“瘦身井”钻井、页岩气井井筒重建重复压裂等,促进了页岩气开发关键装备和配套工具的国产化。

    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立方米进口压裂液约200余元,国产化后只要20余元;1个进口桥塞约20万元,国产化后仅2万元,反过来销往国外。

    “在工具、装备、材料等各方面实现国产化,我们不但掌握了钻探的主动权,开发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中国石化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管理部副经理任立伟骄傲地说。

    进击,靠立体开发

    与常规天然气相比,页岩气渗透率低,开采难度大,产量递减速度快。如何实现页岩气长期稳产高效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2017年,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在稳产3年后,产量开始下降。

    “这是油气资源最富集的老区,还有没有进一步挖潜的空间?”科研人员在开发新区的同时,把目光再次投向焦石坝区块——

    “过去,我们把焦石坝区块89米厚的页岩当作一套气层来对待,认为对下部气层进行压裂改造,就能一次性‘撕’开岩层,把资源全部‘吃’到。”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葛兰说,随着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部署分层开发评价井后,科研人员改变了原有认识——89米厚的页岩不同部位应力存在差异,以往压裂没有改造到的地方仍有剩余资源。

    “假设油气资源在一栋楼房里,过去只把一楼房间的开采了,但一楼的过道和二楼、三楼还有很多资源尚未开采。”葛兰形象地比喻道。在新认识指导下,江汉油田把过去开发“一层楼”,变成立体开发“三层楼”。

    得益于立体开发模式,截至目前,涪陵气田焦石坝区块整体采收率提高到23.3%,相比2013年开发初期翻了一番。

    除了焦石坝区块,白马等新区也实现了立体开发模式初步应用。目前,涪陵页岩气田已累计部署立体开发调整井超500口,日贡献气量占气田总产量的60%以上,焦石坝区块储量动用率达到100%,三层立体开发区采收率提高至44.6%。

    示范,为稳产上产

    在涪陵区白涛街道油坊村,有一座涪陵页岩气公司的页岩气产出水处理站。它是我国首个页岩气产出水处理工程,每天能处理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的产出水2400立方米。为此,配套建有15座收集泵站和50千米长的产出水收集管网。

    记者在现场看到,井底积液通过分离过滤,处理为合格的产出水,排入乌江;产出水中的氯化物等物质被蒸汽蒸发,浓缩加工成工业盐,作为副产品外销。

    “四周都是农田、鱼塘,不能让一滴未处理过的产出水溢出。”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气田产出水回收利用率可达100%······

    产量从0到100亿立方米,涪陵页岩气田用了4年;从100亿立方米到650亿立方米,用了近6年,这意味着气田发展驶入快车道,走出了一条体制先进、技术自主、装备国产、环境友好的特色之路。

    创新集成页岩气高效开发六大核心技术体系,首创我国页岩气立体开发技术,制定158项页岩气勘探开发标准和规范,取得200件国家专利授权······

    先行者必然先遭遇挑战,也正是这些挑战造就了经验。

    今年4月11日,经国家能源局批准,由中国石化江汉油田牵头制定的《页岩气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已正式实施。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页岩气立体开发的行业标准,主要参考涪陵页岩气田立体开发经验编撰而成,将有效助力我国实现页岩气的持续高效开发。

    面对持续突破的成绩,勘探开发人员仍然能够想起——12年前,我国页岩气商业开发的第一串火苗蹿出焦石地面,腾空而起,以一只展翅高飞的“火凤凰”舞动在巴渝上空,百年榨菜之乡的“榨”字与页岩气相勾连。此后,我国页岩气开发在探索中突围,在砥砺中奋起,正向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大步流星。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