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在赤道西太平洋中深层环流季节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加强了我们对赤道太平洋中深层环流季节变化的理解,相关成果发表于JGR: Oceans。

    赤道西太平洋温跃层之下存在着季节性反向的纬向流动,前人已指出该季节性变化是由年周期Rossby波第一经向模态主导。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1000 米以浅,而对中深层(1000~3000 米)的研究相对较少。尹宝树团队使用ECCO再分析数据以及OFES模拟结果,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太平洋潜标数据的支持与验证下,针对以上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中深层环流在季节尺度上不仅具有反向特征,还表现出了明显的相位上传,这些现象在潜标数据中同样可以发现。通过计算斜压模态占比,发现赤道西太平洋是由第一和第二斜压模态主导。单独的第一或是第二斜压模态都不具有相位的垂向传播。一系列Rossby波斜压模态叠加实验表明,第一和第二斜压模态相位差在0到π的范围内可以引起向上的相位传播,而相位差在π到2π的范围内则引起向下的相位传播。这一相位差的存在,表明引起西太平洋中深层环流季节变化的第一和第二斜压Rossby波可能是在不同的时刻被激发的。同时,西太平洋中深层环流其实是赤道深层射流(EDJs)的一部分,EDJs在垂向上表现出了向下的相位传播。本研究表明π到2π的相位差可以引起向下的相位传播,这对研究EDJs形成机制也具有启发意义。

    文章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骆正朴,通讯作者为杨德周研究员,论文合作者包括助理研究员许灵静、博士研究生李宇轩、博士研究生张航、汪嘉宁研究员和尹宝树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418

    论文信息:Luo, Z., Yang, D., Xu, L., Li, Y., Zhang, H., Wang, J., & Yin, B. (2024). Baroclinic Rossby waves with phase lag cause seasonal upward-propagating signals in the mid-depth equatorial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20418.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20418

    来源机构: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海水中的溶解氧浓度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海域出现低氧(溶解氧浓度 < 3 mg/L)现象。低氧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溶解氧的消耗速率大于补充速率,持续一段时间后,溶解氧浓度低于阈值后,水体便进入低氧状态。低氧的形成不仅受多个物理、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而且是一段时间内的累积结果,明确某一海区低氧的发展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还比较困难。

    基于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近海低氧区内气象、水文连续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分析了该海域夏季底层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特征,揭示了持续的水体温度层化、大风过程和藻类暴发是影响该海区低氧过程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夏季该海域底层溶解氧并非一直处于低氧状态(< 3 mg/L),而是呈现多个时间尺度的波动变化。持续存在的温度层化是导致底层溶解氧连续下降、形成低氧的主要因素。大风通过消除温度层化、促进底层低氧迅速恢复。研究还发现在养马岛海区这样的近海低氧区,大风对低氧的影响需要考虑风向,强南风在养马岛海区形成了强烈的上升流,深水区的冷水入侵减缓了低氧区温度层化的消失速度,因此强南风影响下底层低氧的恢复速度远小于强北风。通过叶绿素a和表层溶解氧浓度的异常,发现了一次持续7天的藻类暴发过程,以及该次藻类暴发导致的底层溶解氧的迅速下降和持续的严重低氧;这一发现为海洋浮游植物与低氧发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并指出低氧可发生在藻类暴发1-2周后。此外,本研究表明陆源营养盐输入是导致养马岛海区藻类暴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陆源营养盐的持续输入可能是该海区连续发生严重低氧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近海海域低氧的特征和成因,并为改善近海低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郑向阳助理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邢前国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联合基金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

    Zheng, Xiangyang, Hui Liu, Qianguo Xing, Yanfang Li, Jie Guo, Cheng Tang, Tao Zou, and Chawei Hou. "Key drivers of hypoxia revealed by time-series data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Muping, China."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 106613.

    来源机构: 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会议时间:2024年10月18-21日
    会议地点:广东珠海
    会议主题: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
    一、会议议题
    (1) 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数智化、信息化新技术;
    (2) 隧道与地下工程先进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3) 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维养和韧性提升新方法;
    (4) “地层-地下结构-环境”耦合演变与灾变防控新体系;
    (5) 悬浮/能源/存储/物流等新型隧道与地下工程新进展;
    (6) 极端环境下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挑战与创新;
    (7) 集约环境下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挑战与创新;
    (8) 装配式地铁车站建造技术挑战与创新;
    (9) 水下隧道工程建造技术挑战与创新;
    (10) 中国重大、特殊隧道与地下工程案例实践;
    (11) 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背景下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
    (12)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新进展。
    二、论文征稿
    1. 热烈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优秀论文推荐到Underground Space、Internatioanl Journal of Multiscale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Rock Mechanics Bulletin、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mart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Cities、《中国公路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中南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现代隧道技术》、《隧道建设》、《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等刊物正式出版,其余论文将以《现代隧道技术》(增刊)形式收录在《论文集》中。
    2. 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或应用推广价值,并且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3. 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24年8月30日。
    4. 论文投稿:管网注册时,请在网站“提交稿件”模块提交会议论文,投稿时请将文件名改为:“第一作者单位+第一作者姓名”。
    三、大会报告征集
    热烈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会并进行报告交流。如有意在大会上作报告,请在官网注册时提交报告题目及相关信息。大会报告(PPT)需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于2024年10月15日之前将报告文件提交至大会官网“我的报告”模块。经大会组委会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大会交流。
    本次大会设两个研究生科技论坛,欢迎各位研究生踊跃参会并做报告。本次大会将特设研究生“最佳报告奖”并颁发证书、奖金,用以表彰和鼓励优秀研究生做高水平学术报告。

    会议链接:http://ctuc2024.aconf.cn/index.html

    点击量:0
  • 摘要: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协发布2024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据介绍,今年的征集发布活动共收到102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企业科协和高校科协推荐的597个问题难题,涵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等十大领域。中国科协号召一批知名院士专家和国际组织参与问题难题凝练推荐,129位院士专家经过初选、终选等环节,严格评议把关,最终选出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和十大产业技术问题。中国科协方面表示,将持续关注发布的问题难题,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问题难题集智攻关,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汇聚强大科技力量,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包括:
    1.情智兼备数字人与机器人的研究
    2.以电-氢-碳耦合方式协同推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与煤电绿色转型
    3.对多介质环境中新污染物进行识别、溯源和健康风险管控
    4.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学基础
    5.多尺度非平衡流动的输运机理
    6.实现氨氢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机高效燃烧与近零排放控制
    7.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是否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
    8.通过耦合与杂化实现柔性材料的功能涌现
    9.人类表型组微观与整体的复杂关联及其机制解密
    10.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因素与免疫疗法的互作及机制研究
    十大工程技术难题包括:
    1.工业母机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测评
    2.大尺寸半导体硅单晶品质管控理论与技术
    3.高地震烈度区复杂地质条件下高拱坝的安全可靠性研究
    4.冰巨星及其卫星就位探测飞行器技术研究
    5.介科学支撑多相反应器从实验室到工业规模的一步放大
    6.深远海海上综合能源岛建设关键问题研究
    7.空间多维组学引航下一代分子病理诊断革新
    8.基础设施领域自主工程设计软件问题
    9.以高通量多模态的方式实现脑机交互
    10.通过高效温和活化转化及大规模利用二氧化碳实现生态碳平衡
    十大产业技术问题包括:
    1.通过精准化学实现药物和功能材料的绿色制造
    2.采用清洁能源实现低成本低碳炼铁
    3.云网融合技术在卫星互联网中的应用
    4.基于数字技术的碳排放监测方法研究
    5.自主可控高性能GPU芯片开发
    6.饲料原料豆粕玉米替代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
    7.构建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繁育技术体系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
    8.高端芯片制程受限背景下实现高速大容量光传输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9.应用AI眼底血管健康技术促进相关代谢疾病分级诊疗
    10.基于CTCS的市域铁路移动闭塞系统的突破

    来源机构: 新华网 | 点击量:0
  • 摘要:

    7月3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获悉,近日,北京市首家地下结构“工程医院”——北京建工市政路桥南口科创基地正式揭牌亮相。
    由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研究院倾力打造的“工程医院”,将为城市地下结构安全运营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检测、诊断和治理服务。地下结构“工程医院”的建立,标志着首都地下空间运维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副总经理牛晓凯表示,“我们致力于整合地下工程结构‘测试—诊断—治疗’的全过程服务,立足以技术创新解锁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将南口科创基地打造成为原创技术的策源地。”
    后续,市政工程研究院将进一步完善足尺试验平台的配套功能,提升加载及测试精度,完成平台的有效性验证。预计该平台将在地下工程运维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点击量:0
  • 摘要:

    7月3日,随着穿越新疆天山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温宿号”始发,由在汉央企中交二公院承担总体勘察设计的新疆西天山特长隧道工程全面推进,隧道设计时速80公里/时,这是国内首例正穿冰川的公路隧道,也是国内埋深最大的公路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惊人的2365米。
    西天山隧道由北向南穿越天山山脉,全长达15.7公里,是国道219昭苏至温宿段(简称昭温公路)的“咽喉”工程。在这里不仅高寒、高纬度、高海拔,还面临着高地震烈度的严峻考验,最冷月份平均气温骤降至零下23摄氏度以下,全年被皑皑白雪覆盖,自然条件极为恶劣。隧道的设计者,为保障施工安全,充分利用了水平定向钻,成功穿越长达204米的大型碎石堆积层,提前泄水,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风险。
    昭温公路建设完成后,将快速连通中俄、中哈、中塔、中吉、中巴等方向,串联阿拉山口等11个重要边境口岸及出疆入藏的交通要道。

    来源机构: 人民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SC)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专门从事地球科学信息和研究的机构。这份为期五年的战略计划将为GSC指明未来地球科学研究方向,承担加拿大政府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和新的任务。
    GSC明确了3个优先事项:稳定的矿产供应链;基于证据的陆域和近海土地管理;气候和灾害恢复能力。持续加强地球科学与用户的联系和国内外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强化多元化员工队伍建设和研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有效治理流程等其他重要目标始终贯穿这些优先事项。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关键矿产供应需求,GSC致力于通过关键矿产地球科学与数据(CMGD)倡议、靶区地球科学(TGI)倡议、GEM GeoNorth倡议等科学计划,重点关注气候变化下加拿大北部矿产潜力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发矿产潜力预测模型、改进相关分析技术,提高矿产勘探有效性。
    GSC在支撑加拿大土地管理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加拿大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地球科学信息的唯一机构,GSC将对加拿大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外大陆架进行填图,维护加拿大在这一争议地区的主权;并通过海洋地球科学支持加拿大三大洋海底及以下资源的安全、有效和可持续利用。GSC还将通过环境地球科学(包括水文地质学)支持陆地土地管理(包括支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决策)。
    2023~2028年,GSC将致力于完善地质灾害填图、监测和建模,增进对地质灾害的系统认识以支持在气候变化环境下抵御灾害的决策,并加强对新兴能源和天然气地下储存的研究,提供低碳能源解决方案。

    点击量:1
  • 摘要:

    5月15日,由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中铁十七局等合作研发的“超视觉感知AI岩土透视雷达”正式发布。该成果实现超视觉感知技术领域新突破,将为隧道、桥梁等岩土工程勘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解决方案。
    “超视觉感知AI岩土透视雷达”是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与检测需求的一款新产品。该产品整合边缘雷达计算硬件、AI算法和云平台等技术,打通传统零碎、依赖人工的检测作业流程和管理体系。它可以实现地下岩土勘察检测、精准数据识别分析、实时监测和智能决策等功能。经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测评,产品检测精度和处理效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据悉,雷达搭载了基于大量隧道建设数据形成的人工智能算法,集“脱空检查、钢筋间距、混凝土厚度”三大模块于一体,能够广泛适用于隧道衬砌检测、公路路基检测、桥梁结构检测等场景。通过先进的高速脉冲发生器和皮秒取样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产品对隧道衬砌内部脱空、含水等问题进行实时捕捉、智能分析、有效评估,并可准确识别地下岩土结构、水文地质以及潜在地质隐患等,为施工安全和工程品质筑牢“智慧屏障”。

    点击量:0
  • 摘要:

    4月,挪威研究委员会宣布为千兆吨级碳捕集与封存(gigaCCS)研究中心提供1.8亿挪威克朗资助。
    gigaCCS将推进挪威在CCS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支持其在全球范围内以十亿吨规模实施CCS。这个为期8年的研究中心(2025-2032)将建立在其前身挪威CCS研究中心(NCCS)的成功合作和创新基础上。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将成为gigaCCS研究中心的积极合作伙伴,贡献其在密封完整性、风险评估和监测方面的知识。
    一方面,gigaCCS将支持CCS的大规模部署。CCS能够使难以减排的行业脱碳并实现负排放,国际能源机构将CCS描述为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技术。但是,为了使CCS发挥其潜力,需要扩大其部署规模,以便每年封存数十亿吨二氧化碳。gigaCCS中心将通过开发和生产具有竞争力的CCS技术来应对这一挑战,这些技术将通过战略能力和能力建设为行业和社会增加价值并降低风险;另一方面,gigaCCS中心将开展行业驱动的研究。快速、高效的大规模CCS部署需要工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努力。gigaCCS将作为一个协作平台,由43个研发和行业合作伙伴以及30多个相关合作伙伴组成,以确保其工作的相关性并产生最大的影响。gigaCCS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确保从实验室开发解决方案到在社会上实施的时间尽可能短。

    点击量:0
  • 摘要:

    2024年3-4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通知,寻求降低滑坡风险和地震灾害研究的提案。
    降低滑坡风险提案由美国地质调查局滑坡灾害计划(LHP)提供资助,要求提交的申请能够有效推动以下工作:①推进滑坡灾害绘图和评估;②改善滑坡灾害规划和协调;③改善滑坡灾害信息的传播和有效性,减少损失。
    地震灾害科学研究提案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计划(EHP)提供资助。EHP鼓励提交新想法,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地震信息、更好地描述地震源并减少地震灾害和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美国地质调查局还寻求有助于减轻地震损失并更好地向公众宣传地震和地震安全的建议,例如地震预警或其他有助于降低风险的科学努力。每年,美国地质调查局都会邀请高校、州和地方办事处、非营利组织、私人机构、工程师和外国组织等提交创新的地震科学研究提案。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