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5月20日,甘孜州得荣县白松一期210兆瓦超高海拔水光互补光伏发电站——白松光伏实现全容量投产,标志着该项目顺利完成并正式投入运营。

    该项目包含68个光伏阵区,充分利用220千伏输电线路接入硕曲河流域去学水电站,实现了“水光互补”的创新运行模式。

    这一光伏电站的建设,为白松镇当地民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现有约240余名人员在电站内工作,为当地居民在“家门口”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电站的运行预计将持续25年,其年平均发电量预计将达到42520.2万kWh。在电站全容量投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12.86万吨,大幅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分别减少约6.803吨、24.023万吨和13.606吨。同时,电站将通过电网向外输送清洁能源4.25亿度电,足以满足约18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

    此外,项目所建设的光伏组件不仅能为电站提供清洁能源,其大面积的覆盖还能为干旱少雨的光伏场区起到遮风挡雨、减少蒸发、改善生态的作用。这将有助于促进场区牧草的生长,进而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清洁能源与生态农业的和谐共生。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国际能源网获悉,2024年5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据悉,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四川将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优质清洁能源基地。此外,他还表示,四川在制氢装置、储氢装备、加氢设备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也为发展氢能提供了良好条件。此种背景下,四川将会把发展绿氢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来抓,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推广应用。

    据了解,此前,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3年,成都将聚焦建设“绿氢之都”,采取系列超常规举措,实施“六大工程”,推动氢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规模三年翻一番,进入全国前五。

    来源机构: 国际氢能网 | 点击量:0
  • 摘要: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四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其中指出,积极发展绿色智慧协同模式,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进省市县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化管理,开展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在产业园区、商务区等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数据局 财政部 自然资源部

    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

    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


    发改数据〔2024〕66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数据管理部门、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城市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据融通、开发利用贯穿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建设始终,更好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整体性重塑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到2027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各具特色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力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到2030年,全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涌现一批数字文明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

    二、全领域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一)建立城市数字化共性基础。构建统一规划、统一架构、统一标准、统一运维的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打造线上线下联动、服务管理协同的城市共性支撑平台,构建开放兼容、共性赋能、安全可靠的综合性基础环境,推进算法、模型等数字资源一体集成部署,探索建立共性组件、模块等共享协作机制。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信息模型、时空大数据、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实景三维中国等基础平台功能整合、协同发展、应用赋能,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时空框架,因地制宜有序探索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推动虚实共生、仿真推演、迭代优化的数字孪生场景落地。

    (二)培育壮大城市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平台企业构建多层次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先进计算、未来网络、卫星遥感、三维建模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数据产业,发展一批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提高数据要素应用支撑与服务能力。

    (三)促进新型产城融合发展。创新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融合的数字化场景,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推进数字化赋能郊区新城,实现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推动城市“数字更新”,加快街区、商圈等城市微单元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场景,激发产城融合服务能级与数字活力。深化城市场景开放促进以城带产,提升产业聚合力。加速创新资源共享助力以产促城,发展虚拟园区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城市数字经济就业吸附力。

    (四)推进城市精准精细治理。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空间优化、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信用等重大战略与政策衔接协同。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深化“一网统管”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依托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整合状态感知、建模分析、城市运行、应急指挥等功能,聚合公共安全、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应急通信、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民情感知等领域,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协同高效处置、调度敏捷响应、平急快速切换。探索基层一体化智慧治理体系,加快高频数据按需合规回流基层,形成基层数据可有效沉淀、可快速共享的应用服务体系,促进业务协同和上下联动。加强城市自然人、法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和加工应用,探索依法依规建立城市数字服务供应商信用承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信用修复的管理闭环。探索建设基于城市统一标识体系的“城市码”,推进房屋建筑、重大项目等“落图+赋码”机制,形成“多码合一、一码互联”的服务治理体系。

    (五)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提升“一网通办”效能,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拓展涉企服务广度和深度,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加大环节精简,流程优化再造,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城市公共服务高频事项。支持地方建立多元参与和公众监督机制,及时回应民众关切。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融合,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跨时空共享,提升服务资源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加强数字化赋能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建设。推进适老助残无障碍设施与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积极发挥社会和市场力量助力重点人群跨越数字鸿沟。推动打造低成本、高体验、交互式的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场景。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加快智慧餐饮、智能出行、数字家庭、上门经济、即时零售等新场景建设,打造城市数字消费新地标。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数字化应用,以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数字文创、数字内容等服务供给,发展智慧旅游。

    (六)优化绿色智慧宜居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治理协同水平,打造智慧高效生态环境数字化监测体系,加强跨部门生态治理业务集成和数据联动,支撑美丽城市建设。增强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提升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智能化水平,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支撑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分析决策。积极发展绿色智慧协同模式,鼓励有条件地区推进省市县一体化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化管理,开展重点行业和区域碳排放监测分析,在产业园区、商务区等建设零碳智慧园区、绿色智能建筑。建立多方参与的碳普惠机制,探索构建个人企业碳账户、碳足迹等数据空间应用。倡导绿色出行、数字消费等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生活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

    (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加强城市物理空间安全管理和安全风险态势感知,强化应急广播等城市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完善城市常态事件和应急事件分类处置流程,打破城市管理条块分割和信息壁垒,构建全链条、全环节联动应急处置体系,实现弹性适应、快速恢复。加强城市数字空间安全管理,健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城市网络运行安全管理体系,提升通信网络韧性。加快推进城市数据安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加强数据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全过程安全监管,落实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压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个人隐私保护。推进建设有韧性的城市数据可信流通体系,健全数据要素流通领域数据安全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安全事件通报和应急处理机制。

    三、全方位增强城市数字化转型支撑

    (八)建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城市云网强基行动,加快建设新型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千兆城市建设,探索发展数字低空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城市算力需求与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政企之间、产业链环节间数据可信可控流通。加快推动城市建筑、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地下管廊、水利水务、燃气热力、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统筹部署泛在韧性的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与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楼宇等用能场景深度耦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九)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建设,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加快完善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平台,整合构建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关联贯通政务数据资源,推进城市重点场景业务数据“按需共享、应享尽享”。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开放。构建动态更新、分类分级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健全数据质量评估评价机制,推动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评估工作,定期开展数据质量评价。

    四、全过程优化城市数字化转型生态

    (十)推进适数化制度创新。鼓励城市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变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探索央地协同推进数字化变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完善公共数据管理和授权运营法规政策,细化完善配套措施。推进标准建设应用,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规划设计、数据互操作、数字孪生、运营运维等标准规范研制,推动标准符合性检测认证,促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十一)创新运营运维模式。加快建立城市数据资源运营、设施运营、服务运营体系,探索新型政企合作伙伴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智库和金融机构等组建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统筹推进城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城市运维体系,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等系统与部门业务需求、市民企业反馈相互贯通、迭代优化的运维机制。支持各地创新一体化、规范化运维管理机制,逐步形成各类数字资源统一编目、配置、运维闭环。

    (十二)推动数字化协同发展。推动城市群数字一体化发展,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数据要素共享利用,数字服务普惠共享,数字治理高效协同。推动数字经济东西部协作,开展共建数字产业园区、数字消费帮扶等活动,加强先进规划理念、建设经验、管理模式复制推广。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统筹推进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协同建设,推动城乡数字设施共享、数据资源整合,产业生态互促、公共服务共用。开展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支持建立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大力发展数字贸易。

    五、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组织实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政策保障。各地方要加强领导,推动各项政策措施、重点任务落地见效,杜绝数字“形象工程”。鼓励各地方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前提下,通过各类资金渠道,加强资金支持。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市民数字素养。及时总结各地方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创新举措,梳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强交流,共享成果,适时面向全国推广。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 家 数 据 局

    财  政  部

    自 然 资 源 部

    2024年5月14日

    来源机构: 国际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2024年5月23-24日,在一次氢能会议上,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康鹏教授应邀作了“新一代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研究”的专题报告。推介了公司最新研发的Zirmbrane® 3D 系列三维复合隔膜产品(简称“三维膜”),并对核心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康鹏教授介绍了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ALK)在绿氢产业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作为一种相对成熟且成本较低的技术,ALK技术在全球绿氢市场中将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其中,核心隔膜材料对于ALK电解水的能耗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复合隔膜最早应用于西方国家电解槽,具有较低的内阻和较强的隔气性能,常搭配先进电极和柔性槽体,表现出优秀的电解性能和动态响应特性,在大型电解项目上获得了较多应用。然而现阶段国内电解槽常采用雷尼镍电极,具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对常规复合隔膜的适配性要求更高。基于此,为更好的适应国内电解槽发展现状,碳能科技基于第一性原理,创新的开发了更适配国内槽体结构的三维复合隔膜。该三维膜具有类似鸟巢的交织一体化结构,在热稳定性和耐摩擦性上具有显著优势,与雷尼镍电极的匹配程度更高。同时其三维交织一体化结构提供了更优秀的抗挤压、耐折裂性能和粉体结合强度,有助于提高与槽体装配的适配性,增强运行过程可靠性,是一款与国内现有电解槽体系完美适配的产品。

    此外,新型三维复合隔膜延续了常规复合隔膜的纳米多孔、永久亲水特性,与PPS隔膜相比,具有较低的电解小室电压和较好的泡点压力(2±1bar),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可大幅降低电解能耗。新型三维复合隔膜更适配传统电解槽,可大幅降低绿氢LCOH的成本,在电解水制氢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双碳背景下,全球氢能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可再生能源制氢对绿色低碳转型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绿氢作为一种最佳的碳中和能源载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方面具有广阔潜力。随着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逐步下探,加之电解槽成本的下降和技术改进带来的效率提高,绿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绿氢技术的发展核心是关键材料的进步,碳能科技作为一家研究型“碳中和”技术公司,在绿色制氢装备核心材料方面提出了碳能解决方案,开发出针对不同电解槽结构的多元化复合隔膜产品,助力我国绿氢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碳能力量。

    来源机构: 国际氢能网 | 点击量:0
  • 摘要:

    5月27日,从西南油气田公司获悉,公司主导设计的ZTS616B型PDC钻头在高石001-H59井须家河组难钻地层应用取得新突破。一趟钻穿须家河组,趟钻进尺631米,机械钻速4.38米/小时,较邻井平均分别提高22%、34%,最高日进尺117米。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主要含有细砂岩,页岩和砂岩,砂页岩互层厚度大、夹层多、非均质性及研磨性强、可钻性差,容易对钻头肩部造成严重磨损。前期钻井大多采用复合钻头钻进,存在机速低、日进尺短、趟钻进尺低等相关问题。

    为解决该层段提速难题,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展自主技术攻关,结合高磨区域特性和现场施工特点优化钻头设计,主导设计了6刀翼16毫米强抗研磨PDC钻头,通过采用加厚型进口复合片,双排交错布齿的方式提高钻头抗研磨性;刀翼小仰角设计,加强钻头攻击性,确保整体获得较高机械钻速;加密钻头肩部以及保径布齿,提高进尺能力。现场施工中,因上趟钻头于强冲击性珍珠冲组地层崩齿严重,机速快速下降,原设计用于高研磨性须家河组地层的钻头决定提前下入。珍珠冲组钻进初期机速低于邻井平均机速,现场调整钻井参数后正常钻进,依次钻穿剩余60米珍珠冲组及546米须家河组难钻地层,于雷口坡组过渡层段钻进25米圆满完成钻进任务后起钻,平均机械钻速4.38米/小时。

    来源机构: 国际燃气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忠伟院士团队在退役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回收方面取得进展,突破现阶段萃取-沉淀-煅烧复杂三步法工艺,基于可持续浸出和共沉淀的再生策略,提出一步法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高质量再生方案和向下一代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转变的新途径,使正极材料成本分别降低38.3%和73.6%,获得全新低成本高性能下一代储能电池,有望加快动力电池先进回收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电池回收行业商业化快速发展。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可持续》。

       随着我国锂电池出货量的持续增长,按照动力电池平均使用寿命5至8年计算,我国第一批投入市场的动力电池正在迎来退役期,预计2026年国内锂电池理论回收规模将达到231.2万吨,这使得锂电池回收行业成为了众人瞩目的“蓝海市场”。然而,现阶段淘汰的动力电池的规格和外形不一,特别是电芯的组分不一,为回收再利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据悉,该团队提出低成本高质量的正极直接再生方案,有望推动商业动力电池回收创新发展。利用相对环保的低成本有机酸溶液萃取退役电池正极中的高价元素,同时有效去除对后期再生过程产生不利影响的杂质元素,并利用共沉淀再生工艺,再生得到的三元氧化物正极可逆面容量达到2.73mAh/cm2,其性能超过目前商业三元正极材料。同时,退役动力电池正极可再生为低成本NASICON钠电正极材料,能够稳定持续运行1200圈,按照每月充电5次计算,该正极材料可以稳定运行20年。

       此外,该团队通过生命周期分析和技术经济分析证明,使用再生材料组装1kWh电池组的成本将分别降低21.65和41.67美金每千瓦时,并降低了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质量和资源稀缺性的影响。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据韩媒《每日经济新闻》以及《BusinessKorea》报道称,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KRICT)与韩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UniTest于5月21日宣布,双方联合开发的大面积(超过200?)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0.6%。

    它们于5月7日获得国际公认认证机构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颁发的全球最高效率认证,并将列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太阳能电池效率排行榜。

    涂层均匀性和激光工艺优化对于提高效率至关重要,因为优化大面积器件的各种元件很困难。KRICT的钙钛矿研究团队通过材料合成优化、涂层均匀性和激光功率优化,实现了国际认可的20.6%效率认证。

    研究团队计划基于所开发的大面积电池,开发用于室内、窗户和其他功能应用的产品,部分产品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发布。 此外,UniTest还正在推进一个项目,将与韩国汽车制造商共同开发的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安装在汽车的全景太阳能车顶上。

    来源机构: 国际新能源网 | 点击量:0
  • 摘要:

    记者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国电力企业绿色投资建设提速,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不久前,国家电投同步启动建设了200多个能源项目,装机规模超过8000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项目数量占比超90%。中国中煤集团新能源规划规模2000万千瓦,全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清洁能源在建规模51205万千瓦,同比增长30.97%;清洁能源投资完成额1173亿元,同比增长6.64%。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日前发布的《电力行业ESG体系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加大绿色投资的同时,ESG的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ESG是环境、社会和治理的首字母缩写的合称,主要提倡在投资中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通过ESG能够为企业在降碳和绿色投资方面提供系统有效的指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 郝英杰:约九成电力上市公司已发布ESG相关报告,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均呈快速增长态势。提升服务创新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已成为电力企业社会责任。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5月23日,国家能源局发布1-4月份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截至4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1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7亿千瓦,同比增长52.4%;风电装机容量约4.6亿千瓦,同比增长20.6%。

    1-4月份,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097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49小时。其中,风电789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77小时;太阳能发电373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42小时;核电2471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1小时;水电785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48小时;火电1448小时,比上年同期增加23小时。

    1-4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912亿元,同比增长5.2%。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229亿元,同比增长24.9%。

    1-4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912亿元,同比增长5.2%。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229亿元,同比增长24.9%。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5月24日英国金融时报消息,欧洲两家主要银行已退出油气债券交易,避开了大型化石燃料公司日益依赖的一种融资方式。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édit Agricole)告诉股东,它们将不再承销该行业的债券发行,除非它们包含绿色限制。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