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您进入科技信息监测服务平台!登录 | 注册  帮助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编译报道
  •  分类浏览
  • 摘要:

    5月29日,经过长达17天、超1300海里的远航,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抵达流花油田海域,为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年内投产奠定基础。海葵一号”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海洋装备,由近60万个零部件组成,总重近3.7万吨,相当于3万辆小汽车,高度接近30层楼,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海葵一号”按照百年一遇恶劣海况进行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海葵一号”是世界上首个集成了海洋一体化监测、数据集成平台、机械设备健康管理等多系统的“数智化”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运抵后,将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与提前布设于深海的锚腿进行连接,漂浮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油田在国内首创“超300米深水导管架+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开发新模式,为我国深水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全新选择。

    来源机构: 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 | 点击量:0
  • 摘要:

    海冰作为气候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对全球气候的调节功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极地区气候的加速变暖现象导致北极海冰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这一变化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在过去十年中,白令海的海冰覆盖面积持续低于历史平均水平,引发了区域水文环境、大气环流、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显著转变。深入探究白令海海冰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对于全面理解该区域的气候环境、生物种群的迁移模式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机制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然而,受限于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目前对于白令海海冰的全面综合分析尚显不足,尤其是在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变化影响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我所海洋动力学研究室创新性采用经验正交分析方法量化风场和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的强迫,对风场在海冰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本项研究选取了1979至2021年间白令海三月份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这一时期接近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的最大值。通过综合分析风场和海洋热量输送对海冰变化的相对贡献,本研究提出风场对局部海冰变化的直接影响在观测期内相对有限。具体而言,在不到观测期一半的时间内,风场对海冰面积具有直接控制作用,而在其余时间内,海洋热量输送则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近十年来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持续低于平均水平的现象,可以归因于白令海北部陆架海域风场散度的持续加强以及东向热量输送的减弱。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海冰变化的区域性驱动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预测未来海冰覆盖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项研究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II期等科研项目的资助。论文题为 "Is Only the Wind Field Controlling the Maximum Sea Ice Area in the Bering Sea?",由王维波副研究员担任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包括靖春生研究员和郭小钢研究员。论文链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3JC020790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底岩石圈演化科研团队在菲律宾海板块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菲律宾海板块是西太平洋汇聚发育的巨型沟-弧-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显示,该板块在向北迁移过程中自西向东依次形成了一系列的弧后盆地以及残余弧和活动弧。始新世期间形成的西菲律宾海盆是菲律宾板块的组成部分,然而对该海盆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

    近来,依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运行的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海底岩石圈演化研究团队对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西菲律宾海盆内执行的多个航次的基底岩石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西菲律宾海各关键构造位置的岩石成因与地幔深部过程。创新性地提出了以脊-柱相互作用为动力源的西菲律宾海盆三阶段形成演化的新模式。

    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是本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团队过去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弧后盆地的岩浆作用和地质演化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尤其在南海、西菲律宾海盆等地区发现了以脊-柱相互作用为动力源的弧后盆地地质演化过程并构建了新的地质演化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引用。本研究成果最近发表于Nature系列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鄢全树研究员。本项研究得到了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建设工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247-024-01473-w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 点击量:0
  • 摘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部编制完成《2023年中国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于6月8日正式发布。这是自然资源部首次发布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
    《公报》显示,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海域有所改善,典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十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酸碱度、化学需氧量浓度总体稳定,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近五年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重点监测的珊瑚礁、海草床、滨海盐沼、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河口和海湾生态状况基本稳定,海岛生态状况稳中有升。
    《公报》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海洋生态灾害和问题。受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因素影响,2023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72毫米,处于有观测记录以来高位,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0.8℃。赤潮发现次数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减少,浒苔绿潮、河口低氧等生态灾害和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海洋观测监测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集海洋站、雷达、浮标、船舶、无人机、卫星遥感于一体的“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监测要素涵盖海洋生物、水文气象、水体环境、沉积环境,监测区域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我国管辖海域,重点关注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以及生态灾害高风险区。这些工作是编制《公报》的基础。《公报》反映了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阶段性成效,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压力日益增加,为进一步守住海洋生态安全边界和底线,自然资源系统将从四方面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一是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探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分类管理,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保护自然岸线,建立健全自然岸线管控制度。
    二是强化海洋开发利用管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积极拓展海洋利用空间,减缓近岸海域资源与生态压力,严格管控围填海,健全用海用岛监管体系,落实海域使用者生态用海责任。
    三是完善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加快建设监测网络,提升卫星、无人机、原位在线等新型监测手段应用水平,发展生态状况评价和风险预警技术,不断丰富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产品。
    四是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强化自然岸线、无居民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海洋生态廊道,以及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加强互花米草、浒苔绿潮等联防联治。强化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完善生态修复多元化投入机制。

    来源机构: 中国自然资源部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海洋赤潮藻毒素快速检测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利用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OPECT)技术建立了海洋赤潮藻毒素大田软海绵酸(OA)的超灵敏快速检测平台,为海洋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测方法,而且也为OPECT在海洋综合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大田软海绵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海洋生物毒素。它的检测手段多基于大型仪器设备,存在成本较高、耗时长、操作繁琐等问题。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靠、便捷、快速、灵敏的OA检测新方法。OPECT是一种将光电化学(PEC)生物分析与有机晶体管技术适当结合的新兴生物分析技术,为研究背景减少和自然放大的光-物质-生物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平台。由于其独特的信号放大结构以及优异的灵敏性有望成为监测和预警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工具。

    该研究首次开发了一种用于海洋藻毒素OA快速检测的OPECT生物传感器。利用构建的MXene@MnIn2S4 (MXMnIS)异质结复合材料可有效提高光电信号,并通过OA和适配体之间的夹层免疫反应,使Ru-C3N4纳米酶催化4-氯萘酚氧化,在栅极上生成不溶产物,进而影响OPECT电流响应。此外,构建的纳米酶介导OPECT生物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对OA的检测限可低至 32.5 pM,对有效监测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SCI, IF=19.0, 中科院一区Top, Nature Index)。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资环中心2022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迟静甜为该论文第一作者,鞠鹏副研究员为该论文通讯作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和自然资源部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参与了相关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山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407201.

    来源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室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研究,在固化天然气储运(SNG)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涉及了不同浓度的二噁烷–甲烷水合物的热力学数据与模型,原位拉曼光谱研究,以及宏观动力学强化。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在《Applied Energy》期刊上。

    在该研究中,团队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二噁烷作为一种有效的热力学促进剂,在固化天然气储运过程中的应用潜力。通过系统地测量不同浓度下二噁烷–甲烷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研究人员发现二噁烷能显著改善水合物的热力学性能,从而为天然气的安全高效储存和运输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团队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观察水合物的形成过程,揭示了二噁烷对水合物大笼和小笼占据机制的影响。这种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优化水合物的形成条件,提高天然气的封装效率。

    此外,宏观动力学的强化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二噁烷在加快水合物形成速率和改善其结构稳定性方面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固化天然气储运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并为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述研究由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项目、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六大产业)专项资金项目和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项目支持,论文第一作者为孙既粤博士,蒋磊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24.123517

    来源机构: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南海海洋所张长生研究员团队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团队合作在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南海海洋所博士方春艳、副研究员张丽萍和厦门大学博士生汪永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长生、研究员朱义广和厦门大学教授王斌举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细胞色素P450酶因其独特、多样的催化能力而备受瞩目。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C−O和C−C苯酚偶联反应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广泛存在于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虽然糖肽类抗生素中多个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P450酶的功能和晶体结构相继被解析,但底物复合物结构的缺失导致该类反应的催化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从放线菌Amycolatopsis cihanbeyliensis DSM 45679中发现了C−O连接的新型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ihanmycins。CHM A (1)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为双环糖肽,包含肉桂酰基团和两个稀有的D-阿拉伯呋喃糖。研究团队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异源表达实验,在DSM 45679的基因组中定位了CHM的基因簇,并通过体内基因敲除和体外生化实验证实了3个P450酶的功能:Cih26负责肉桂酰基团的环氧化和羟化,Cih32负责三个氨基酸的羟化,Cih33及其同源蛋白DmlH和EpcH催化分子内C−O苯酚偶联反应形成CHM的双环骨架。

    为揭示Cih33及其同源蛋白催化C−O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团队开展了晶体学研究并解析了DmlH和DmlH−7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首次揭开了分子内C−O苯酚偶联P450酶与大环肽结合模式的神秘面纱。同时,单环底物7的柔性结构使其NMR信号裂分复杂,难以解析结构,而DmlH−7的结构获取提供了通过复合物晶体鉴定小分子结构的经典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底物7与DmlH的辅因子血红素(heme)平面之间有一个水分子,可能在苯酚偶联反应的攫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团队开展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计算,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首次提出了水分子在双自由基苯酚偶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基于生信分析,从数据库中挖掘到81个含有Cih33同源蛋白的肽类基因簇。对这些基因簇的P450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Cih33/DmlH/EpcH和糖肽类抗生素的P450酶都聚集在同一分支,表明该分支中的其他P450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机制,编码这些P450酶的基因簇有望产生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HM生物合成中3个P450酶的功能,并利用酶学和计算化学等方法首次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为深入理解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发现和开发更多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奠定了研究基础,有望为抗生素研发提供更多物质基础。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Chunyan Fang†,Liping Zhang†,Yongchao Wang†,Weiliang Xiong,Zier Yan,Wenjun Zhang,Qingbo Zhang,Binju Wang*,Yiguang Zhu*,and Changsheng Zhang*. 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0284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02841

    来源机构: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点击量:0
  • 摘要:

    近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同辐所属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放射性核素吸附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原子高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冯美玲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发表了最新研究论文《“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捕获放射性铯》,题目为“Ion-imprinting” strategy towards metal sulfide scavenger enables the highly selective capture of radiocesium。这一创新成果将为备受全球关注的“核污水”—含Cs-137核素废水处理和处置提供高性能无机材料,贡献中国智慧。

    (注:Cs-137核素半衰期30.17年,发射高能γ射线,是核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裂变产物,也是放射性废水中含量较多的放射性污染物,具有持续的生物毒性,其扩散污染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灾难,引发癌症和遗传疾病,危害人类生命健康。)

    这项研究提出了“无机离子印迹吸附剂”的合成策略,通过精确的结构设计,制备出一种对放射性Cs-137离子具有识别和分离能力的金属硫化物(FJSM-CGTS)。新材料对Cs-137离子吸附具备容量高(246.65mg/g)、速度快(5分钟内达到平衡)、特异性强(高盐、酸性去除率达到99%)、减容率高等优势。该“离子印迹吸附剂”选择性去除Cs-137的能力超过了大多数已报道的无机固体吸附材料。

    目前,全球核废水处理材料主要是有机树脂,然而产生的废树脂处理成本高昂且技术要求复杂,导致大量废树脂处于临时储存状态,对环境构成了重大负担,而传统无机吸附材料也因吸附容量低等因素导致应用受限。新技术有望在核废水处理领域大显身手,不仅有助于实现废物最小化,降低处理成本,有效减轻对环境压力,进而构建生态环保防线。此外,新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核应急响应(迅速控制核素泄漏)以及促进核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从而推动绿色发展的理念,增强核废物处理领域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为核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未来,中核集团将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开展放射源生产废水的再利用研究,持续开展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应用实践,促进核技术应用产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

    来源机构: 能源界 | 点击量:0
  • 摘要:

    油价下调倒计时都别急着加油,周四晚上将迎来大降幅! 6月7日,国内第7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变化率-4.42%,预计汽柴油分别下调195元/吨,折算为0.15—0.17元/升,按50升算加满将节省七八元,调价窗口6月13日24时! 5月29日国内油价调整时间窗口之前,国际油价一波连续三个交易日的“三连涨”,让国内本来已经快要到手的油价下调泡了汤。 但这个时间窗口一过,国际油价大反转,又迎来一波连续四个交易日的“四连跌”,并创下近4个月以来的新低!截至目前,已是“五连跌”。从目前的国际油价趋势看,油价下调是大概率事件,除非出现重大突发情况导致国际油价连续大涨。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0
  • 摘要:

    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获悉,截至4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比、外送规模均居全国第二,“甘肃绿电”的朋友圈持续扩大,新增福建、山西、辽宁3个省外市场。目前,甘肃电力外送25个省市。

    据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甘肃电源装机容量9056万千瓦,同比增长29%;其中,新能源总装机5583万千瓦,同比增长48.69%,装机占比61.65%,占比排全国第二;1—4月,新能源发电量252亿千瓦时,占比34.47%,同比增长21.94%。新型储能装机365万千瓦,同比增长616.02%。

    来源机构: 中国能源网china5e | 点击量:2